瞪羚企业“成长烦恼”待政策疏解

  • 长城战略咨询
  • 2015-06-19

      “瞪羚企业”一词源自硅谷,指已经跨越了创业死亡谷进入高成长阶段的企业。近日,北京市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提出新经济下的“瞪羚企业”新定义——即已跨越创业死亡谷进入高成长阶段的创新型企业。这批新瞪羚企业在快速崛起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遇到“成长的烦恼”,有待政策来疏解。

  瞪羚企业快速崛起改变世界

  “与传统工业经济时代的普通企业相比,行驶在新经济时代发展快车道的瞪羚企业具有四大典型特征:成长超常规、成长历程短、业态创新活跃、区域性聚集。”北京市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合伙人徐苏涛表示,从全球范围看,瞪羚企业的超常规增长无论对于同类企业、所在产业,还是整体经济而言,都堪称奇迹,其凭借先进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和成功的商业模式,正在改变着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改变着世界。

  目前,瞪羚企业对新经济产业的引领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瞪羚企业引领原创新兴产业发展。创业企业通过海量试错,诞生出成熟的商业模式和技术路线,少部分创业企业在试错中幸存下来成为瞪羚企业。当围绕一种新的商业模式或一条新的技术路线集中涌现出一大批瞪羚企业时,新兴产业就诞生了。比如互联网服务领域的网景、雅虎、谷歌,电子商务领域的亚马逊和阿里巴巴,社交化媒体领域的Facebook和腾讯微信。

  二是瞪羚企业引领传统产业颠覆式变革。具有颠覆性创新能力的创业企业在成为高速增长的瞪羚企业后,不断抢占传统大企业的市场份额,挑战传统产业原有的行业格局,逐步改变行业规则和模式,最终引领整个行业发生颠覆式变革。比如小米手机颠覆传统手机产业、MOOC与YY颠覆传统教育产业、特斯拉新能源汽车颠覆传统汽车产业。

  瞪羚爆棚仍有“成长烦恼”

  “企业经过艰苦创业,跨过‘死亡谷’,实现科研成果向工业化生产转化后,往往进入以扩大市场份额为主要目标的高成长发展时期。”长城战略咨询宁波业务中心项目经理谢盼盼表示,这一阶段,可进一步细分为三个时期:推广期——核心是市场,将产品完全投入市场,克服市场壁垒,抢占市场份额;改进期——跟踪技术进展,不断改进产品功能、技术工艺以及管理制度,形成行业标准;扩张期——生产能力已经形成,销量大幅增加,内部管理逐步规范,引入大量人才,实现高速增长,确立行业优势地位。

  那么,瞪羚企业需要什么土壤?一些专家表示,创业氛围浓厚、民营经济活跃、全球链接突出、政府作用恰当是培育和发展瞪羚企业最需要的环境。

  如美国硅谷每年诞生1.3万家企业,死亡近1万家企业,净增2000-3000家企业。正是这些新创办的企业不断增加,创业基数不断扩大,才形成庞大的瞪羚企业群体。

  “高技术创业+全球链接”是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瞪羚企业的最大特色。中关村示范区面向全球配置高端创新资源,尤其注重依托海外留学人员群体,加强与美国硅谷等创新高地的人脉链接,在人脉链接的带动下,促进创业资本、专业技术、经验知识的链接,成为全球复制美国硅谷模式最成功的区域之一。

  “创业孵化激活科教智力资源+放大优势产业集群优势”是武汉发展瞪羚企业的主要特色。这其中,创业孵化是主要组织模式,而通过放大光电子产业优势带动新兴产业集群培育成为重要途径。

  在宁波,当地民营经济贡献了近80%的GDP、76%左右的税收、54%左右的出口,提供了87%左右的社会就业,其中销售收入达亿元以上民营企业超1000余家,成为全国最为适宜培育和发展“瞪羚企业”的地区之一。

  不过,在瞪羚企业发展过程中,企业虽基本上排除了技术风险,财务风险也大为降低,但却面临企业正常运作的管理风险以及市场环境变动带来的市场风险,如企业组织结构调整、管理人员扩充难以适应瞪羚企业发展,而多数企业管理人员精技术而不擅长管理、欠缺财务和法律知识等。瞪羚企业一旦步入成熟期,产品逐步多元化、名牌化,形成特有的经营方式、企业文化和管理模式,创新精神容易减退,因此企业稍有不慎就会掉进“衰退的陷阱”,甚至出现发展停止现象。瞪羚企业需要在成长阶段,提前通过管理创新、组织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以及市场创新等进入“二次创业”,避免走向衰退。

  呼唤支持瞪羚发展政策工具

  “除人才、知识、政策外,增强发展后劲的技术研发、提供发展杠杆的创业投资、实现营收的市场推广应用、决胜市场竞争的管理治理、满足扩大再生产的要素供给等同样是瞪羚企业加速跨越发展的关键。”徐苏涛建议,在政府发挥培育市场的作用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八个方面支持瞪羚企业的发展:

  一是加大研发及产业化项目支持,优选并培育战略增长点。落实高新技术企业研发经费加计扣除政策。组织针对瞪羚企业的年度重大、行业专题技术转移大会(对接会);加大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的项目支持或政策服务配套,引领带动重大成果产业化。

  二是加大政府采购示范工程支持,促进新技术推广及应用。支持瞪羚企业牵头组织开展具有标志性和影响力的关键技术应用和示范工程;探索并建立政府采购新技术新产品的新机制和新标准,加大自主创新产品成果示范应用。

  三是完善人才引进培育培训体系,优化提升人力资本结构。集成各类人才引进培育计划相应政策资源,鼓励企业引进国内外高端创新人才并给予优先认定;探索完善对高级管理技术人员缴纳所得税、股权(期权)激励个税等政策创新。

  四是建立完善企业融资上市通道,鼓励支持企业做强做大。启动实施瞪羚企业上市培育计划,探索建立资本市场发展引导基金,建立完善“培育一批、改制一批、辅导一批、报审一批、上市一批”的瞪羚企业上市工作机制。

  五是完善产业要素资源供给机制,进一步促进扩大再生产。统筹安排用地资源支持企业发展,瞪羚企业的工业用地项目享受省级重点项目待遇;借助工业用地招拍挂项目联席会议制度,将招拍挂的工业建设用地向瞪羚企业项目倾斜。

  六是加大企业咨询双向财政补贴,全面提升管理发展水平。加大对企业咨询的财政补贴力度,支持瞪羚企业借助第三方专业咨询机构制定发展战略、创新商业模式、提升内部管理,并为获得专业咨询机构服务的瞪羚企业予以专项财政补贴。

  七是完善企业成长公共服务体系,提升产业组织实施能力。依托相应机构构建瞪羚企业服务平台,在企业认定、技术开发、工业政策、投资融资、市场开拓、企业诊断等方面提供便捷服务;为瞪羚企业建立政府服务项目全程绿色通道,减少审批事项、简化审批程序等。

  八是完善企业培育服务工作机制,积极营造良好发展氛围。将瞪羚企业的培育范围扩大至生产性服务业、乃至现代服务业领域;建立瞪羚企业基础信息平台,加强对瞪羚企业总体发展、产业发展、企业发展、政策环境等方面的跟踪研究。

——本文为记者采访,已发表于2015年5月18日《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园区热点”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