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进入改革开放第二个“四十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为科学评价各地高质量发展水平,长城智库课题组在国内较早启动城市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的研究工作,于2018年提出并发布了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核心的“新时代城市高质量发展简明指数”,获得不错的反响。今年,我们进一步优化了该指数的指标体系,对国内GDP规模前50城市进行了评估,现将研究成果公布,以飨读者。
近年来,中央强调要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各界密切关注城市高质量发展,发布多个相关评价体系和研究报告。我们认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科学评价新时代的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指明了方向。随着国内城市积极探索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内涵、核心、路径,城市发展的逻辑已发生根本转变,即从改革开放第一个四十年的“五化协同”转向第二个四十年的“五大发展理念”。长城智库课题组基于“新时代城市高质量发展简明指数2019”,研究评价了2017年GDP排名前50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水平。
一、新时代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逻辑转变
纵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发展历程,城市作为重要的区域经济体、战略增长极,呼应时代际遇背景、响应改革开放号召,实现了自身发展方式、发展模式的迭代创新。很多城市的迅速崛起,是通过自下而上的探索与自上而下的布局,形成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下的“五化协同”全面发展模式——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这其中,最重要的发展模式是推动城市发展模式与经济发展模式协同,最主要的组织动员机制是“大产业、大企业、大平台、大项目”,从而了形成了“五低四高”(低成本、低技术、低价格、低利润、低端市场;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高排放)的产业发展模式,以及“出口拉动、划地成园、招商引资、规模制造”的经济发展模式。
伴随城市功能日益突出,城市管理与社会事务增加,开发园区与行政区趋同,城市发展从单一城市走向都市圈与城市群,甚至还出现了全域创新城市,就出现了速度与质量、效率与效益、量级与能级之间的问题及矛盾。“五化协同”的城市发展模式迎来新时代的新任务,逐步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新的战略指引。以往的工业化、信息化,基本上体现为产业数字化,与“创新”相呼应;以往的城镇化,加速向城建都市化方向发展,主要与“协调”相呼应;以往的市场化,也就是政府、企业、市场、社会的关系,逐步向治理现代化方向发展,与“共享”相呼应;以往的国际化,逐步走向发展国际化,与“开放”相呼应;再加上生态绿色化,体现“绿色”发展理念。
中国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国家产生了一个意味深长的著名论断——“发展才是硬道理”,即通过发展来转移矛盾、化解冲突、解决问题。时值今日,我们继续强调“发展才是硬道理,增长亦是硬任务”,是要让城市以高质量发展带动高速度增长,因为没有足够、充分的国民财富增加,就难以支撑经济社会的发展。从城市发展规律来看,以往是城市发展模式与经济发展模式协同,强调产城融合;但如今则是城市发展模式、产业发展模式、创新发展模式的协同,强调城市功能、产业功能、创新功能在空间上有机结合。
二、中国城市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
(一)体系构建
2018年12月,长城所发布《新时代城市高质量发展指数2018》报告时,国内同类的指标设计和研究报告还寥若晨星,随后各类单位对高质量发展的评价和研究成果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可见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议题的已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之一。
从政府层面来看,已有10多个省市政府结合本地特点提出了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标评价体系,包括广东、浙江、江苏、湖北、湖南、河南、北京、上海、天津、广州、宁波、成都、绍兴等。从研究机构来看,如上海华夏经济发展研究院联合上海社会科学院智库研究中心于2019年1月发布的《长三角高质量发展指数报告》,通过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在内的五大类19个指标构建的评价体系,评估了长三角城市群26城的发展状况。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于2019年12月发布了《首都高质量发展指数报告》,从经济、环境和社会三个维度评价了北京和全国各地高质量发展水平。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展战略和规划司与云河都市研究院于2019年12月发布了《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2018》,指标体系运用“3×3×3”结构,总计178组指标,力图揭示城市内部各子系统上下左右的关联性及城市与外部各系统间的关联性。21世纪经济研究院于2019年12月推出“全国主要城市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综合、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等六大一级指标和30多项二级指标。
在分析借鉴同类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我们按照普适性、统一性、科学性、可测性的原则,着重考虑到创新动力、发展效率、区域差异性、居民幸福感等因素,设计形成了中国城市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新时代城市高质量发展简明指数2019”。该指数以五大发展理念作为一级指标,在每个一级指标之下设计了四个代表性二级指标。其中,二级指标以相对指标为主、绝对指标为辅,从投入、产出与效率角度衡量创新发展,从居民富足与城乡统筹角度衡量协调发展,从环境质量与能源消耗角度衡量绿色发展,从经济开放与社会包容多元角度衡量开放发展,从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角度衡量共享发展。
表1:“新时代城市高质量发展简明指数2019”指标说明
(二)评价对象
本次研究以中国主要城市为评价对象,按照国家和地方统计局公布的2017年末GDP数据,选取排在前50名的城市进行评价。
(三)评价方法
本次评价为静态评价,所用数据均为横截面数据,采用了以下两种数据处理方法:
无量纲法:由于各评价指标的量纲不同,需要进行无量纲化处理,本文采取离差标准化法。其中,B1和B2为逆向指标,D1为区间指标,其余皆为正向指标,对区间指标的数值采取观察其偏离阈值的离散程度来处理。
赋权方法:由于熵值能够很好的判断某个指标的离散程度,本文采取熵权法来计算各指标的权重(W)。
考虑到各指标重要性不同,结合主观评价法对熵值法计算的权重予以修正。
表2:指标权重及指标类型
(四)数据来源
结合数据可得性,19个二级指标的基础数据均采用为2017年统计数据,部分指标的数据经计算得出。基础数据来源以CEIC中国经济数据库、各地统计年鉴和《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为主,其他来源有:国家统计局和生态环境部编制的《中国环境统计年鉴》、各地环保局发布的《环境质量公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编制的《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各地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居民健康状况报告》等。
三、中国城市高质量发展简明指数2019总体情况
(一)城市高质量发展领跑、快进与波动的三大梯队
第一梯队为北京(80.41分)、深圳(77.76分)、上海(71.29分)三个城市,综合得分均高于80分,处在绝对领跑的位置。第二梯队综合得分在47-75分之间,有22个城市,其中副省级城市和省会城市类型的均有11个,国家中心城市有6个。第三梯队综合得分低于47分,共25个城市,其中省会城市有7个。
图1:城市高质量发展简明指数2019的“三个梯队”
对比2019年和2018年的综合排名情况可见,第一梯队阵容没有变化,但北京名次上升两位跃居榜首。
第二梯队22个城市中,排名第4到第10位的7个城市变动不大,厦门上升1位跻身前十,南京与宁波名次均有所上升;排在第11到第25名的15个城市略有变动,共有9个城市排名上升,其中济南上升17位、郑州上升13位、长沙上升8位、西安和合肥均上升4位、成都上升3位、天津上升2位,武汉和佛山均上升1位,新晋城市嘉兴初次上榜就名列第23位;另有4个城市排名同比下降,东莞下降11位,福州下降5位,大连下降2位,青岛和常州均下降1位。
第三梯队25个城市的名次波动较大,其中名次上升超过3位的有7个城市,沈阳、南昌均前进9位,长春、石家庄均前进6位,泰州前进5位,徐州、哈尔滨均前进4位;名次下跌超过3位的有4个城市,泉州名次下降13位,绍兴、烟台均下降9位,重庆下降6位。
图2:2019城市高质量发展简明指数综合排名同比上升的27城
图3:2019城市高质量发展简明指数综合排名同比下降的18城
(二)南北方城市差距拉大,东中西城市均衡性上升
从南北城市发展的角度分析,TOP1-10城市中,南方城市占90%;TOP1-20城市中,南方城市占70%。考虑到南方头部城市数量多于北方,南方城市梯队明显,潜力城市也多于北方,整体上南方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水平优于北方。另外,近年来上升势头较猛的南方城市中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富庶地区如长三角和粤港澳地区的城市,还有成渝双核、贵阳、南宁等新经济发展比较迅速的西南地区城市。
从东中西城市发展的角度分析,在TOP50城市中,共有13个中西部城市,其中有10个城市同比排名上升,且西安、郑州、成都三个城市在2019年榜单中均首次进入到前20强,整体显示出东中西部城市发展的均衡性在加强。
图4:分区间排名城市数量的南北差异
(三)区域一体化发展加速,城市群形成发展合力
随着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长三角地区城市在高质量发展的数量和质量上均表现突出。在综合排名中,17座参评城市有7座入围TOP20;在分项评估中,除了共享维度外,在其他四个维度得分优良(将高于50分或65分定为优良)的入围数占比均超过30%,开放维度入围数占比甚至超过50%,说明长三角地区仍是我国经济发展最为活跃和城市发展质量最高的地区之一。
具体来看,上海龙头作用明显,苏南都市圈成为区域经济活力中心,杭州发力数字经济且次区域中心作用渐强。同时,长三角周边城市通过借势借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案例层出不穷,如嘉兴于2017年设立“浙江省全面接轨上海示范区”,全面承接上海资源溢出效应,首次参与高质量发展评评估综合排名就位列第23位。
表3:长三角地区城市高质量发展实力
粤港澳地区参与本次评估的城市共有深圳、广州、佛山、东莞4座,虽然数量少于长三角地区,但是整体发展质量较优。伴随广深双核驱动以及粤港澳大湾区战略下的城市间互动加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正引来新一轮高质量发展高潮。
表4:粤港澳地区城市高质量发展实力
(四)黑马城市亮点纷呈、各具特色
在2019简明指数排名中,部分城市在短短一年的时间里,各维度排名大幅跃升,成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黑马。这些黑马城市各具特色、地域分布相对均衡,体现出我国区域发展亮点纷呈。如郑州在共享、创新、协调三个维度的得分均大幅攀升;徐州和长沙在协调维度进步显著;佛山在创新维度攀升明显;绍兴在开放维度表现突出。
图5:代表性黑马城市各维度排名同比
四、中国城市高质量发展简明指数2019五大维度情况
(一)创新维度:北上深持续领跑,科教创新城市和产业创新城市形成两大创新动力
从创新维度看,北京、深圳、上海、南京和苏州的创新领先全国,得分位列前五;无锡、杭州、西安、广州、武汉位列前十,其中除武汉外的排名均有所提升;郑州、宁波、佛山、成都排名大幅上升10位以上,位列前二十。创新资源投入和创新成果转化均呈现东中西协同发展的良性局面。
图6:创新维度得分TOP20及同比位次变化
北深沪打造科技创新中心,是全国创新发展的领头羊。从研发投入强度看,“北上深”三个一线城市显著高于其他城市,是全国创新驱动的头部城市。其中,北京R&D投入强度居所有城市首位,深圳位居第三,均高于4%。从创新产出看,北京、上海、深圳当年发明专利授权量均超过10000件,其中北京发明专利授权量高达4.6万件,占专利授权量43.1%;从单位就业人口发明专利授权量来看,北京、深圳位居三甲。从规上工业利润率看,北京、上海、深圳分别是9.77%、8.56%、8.12%,位列前五。2020年中国将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朝着这一目标,北京、上海发挥自身科技资源丰富的优势,谋划布局科创中心建设的关键主体、平台和抓手,形成支撑科创中心建设的“四梁八柱”;深圳则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利用粤港澳地区雄厚的先进制造业集群,让“深圳制造”迈向高端。
科教型城市源头创新能力强,成为区域创新策源地。以南京、西安、武汉为代表的8个科教资源型城市,拥有中央级科研机构和高校数量分别占全国(不包括直辖市)的43.7%和54.7%,人才智力密集优势明显,源头创新能力较强。从研发投入看,西安研发投入强度超过4%,仅次于北京。从创新产出看,发明专利和R&D经费支出的区域分布高度重合,8大科教资源型城市的发明专利授权量均超过5000件,当年发明专利授权量占专利授权量比重均超过25%,其中南京万人发明专利授权量超过20件。
涌现一批产业技术创新城市,形成高效活力发展格局。以苏州、宁波、无锡、佛山、东莞、常州等为代表的产业技术创新城市,科教资源相对薄弱但经济体量大、民营经济活跃、劳动效率高,依托完备的制造业基础,一大批科技成果迅速得到转化,带动高新技术产业加速成长。无锡、苏州、常州的全员劳动生产率和泉州、宁波、佛山的规上工业利润率均在前十之列。这些城市的企业创新活跃,高新技术企业、民营科技企业和创新型企业成为科技投入、研究开发的主体,且大企业研发投入形成带动性,深圳华为2017年研发创新投入达人民币897亿元,约占全年收入的14.9%;佛山仅美的集团2017年研发费用合计达到98亿;东莞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从2012年的537家增至2017的4077家;宁波拥有的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数全国第一,2018年全市233家单项冠军培育库企业R&D经费支出总额占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的38.77%。
(二)协调维度:深圳一骑绝尘,十城紧随其后
从协调维度看,深圳得分最高为78.34分,市域一体化发展较为成熟。北京、上海、苏州、长沙、东莞、杭州、佛山、南京、徐州、无锡等10个城市得分介于60分和70分之间,其他城市城乡二元形态依然突出。长沙、郑州、北京、徐州、淄博排名同比上升幅度较大,其中北京、郑州的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均进入前15强,北京仅为20.20%,富裕程度较高。
图7:协调维度得分TOP20及同比位次变化
长三角与珠三角地区富裕程度最高,基本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从城镇化率来看,珠三角地区是我国城镇化率最高的区域,深圳、广州、佛山、东莞的城镇化率均在86%以上,其中深圳实施全域城市化战略;长三角地区17个城市的平均城镇化率达70.7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从城乡居民收入比来看,2017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低于1.8的26个城市中,有18个城市位于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体现出两大城市群的城乡统筹发展水平较为均衡。同时,在全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前10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前10的城市中,长三角与珠三角地区分别占据了10席和9席,其中,上海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62596元,嘉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1436元,分别位居榜首。
(三)绿色维度:滨海城市绿色发展水平领先,大城市环境治理显成效
从绿色维度来看,厦门、台州、福州、深圳得分均在80分以上;从辽东半岛到北部湾,沿海城市的绿色发展水平远远领先,北京、上海、宁波等城市排名大幅上升;内陆地区只有南昌、昆明、烟台、南宁、重庆5个城市进入20强,其余城市距离高质量绿色发展的要求仍有一定差距。
图8:绿色维度得分TOP20及同比位次变化
特大型城市绿色发展进步较为显著,环境治理有成效。北京、上海排名均上升22位,显示出特大型城市的环境治理状况向良性态势转变。北京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为48.42%,排名第二。上海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为94%,排名第九。但是,北京、上海、广州单位工业增加值废水排放量均在倒数五位之列。
北方城市节能降耗效果显著,但蓝天保卫战形势严峻。在环保督察、节能监察的压力下,部分城市节能降耗效果明显,从单位工业增加值废水排放量看,北方城市如北京和青岛均低于2吨/万元,排名相对领先。从空气质量看,北方城市治霾压力依然严峻,石家庄、洛阳、郑州、济南等12个北方城市的空气质量优良率不足60%,尤其华北平原地区空气质量最差,6大城市平均优良率仅为51.3%,其中,石家庄和郑州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仅为151和166天。西安的空气质量优良率不足50%,排名倒数第五。
沿海城市生态绿化水平高,长三角、珠三角推动绿色示范区建设。自然环境禀赋较好的南方沿海城市在绿色维度的排名上升幅度明显,南京、宁波、台州上升幅度均超过10位,厦门上升8位、广州上升7位;而西南城市昆明和南宁下降幅度较大。从绿化覆盖率来看,台州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超过50%,排名第一;东莞、大连、深圳等39个城市建成区绿地覆盖率超过40%,沿海城市绿色发展水平明显好于内地。长三角地区探索建设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设立“长三角绿色发展基金”,常州、嘉兴、温州、宁波等14个长三角地区城市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超过90%。珠三角已建成全国覆盖面积最大、受惠人数最多的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群,提出2020年单位GDP碳排放强度降至0.457吨二氧化碳/万元,正向率先建成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绿色生态城市群及全国首个国家森林城市群等目标坚实迈进。
(四)开放维度:沿海引领、内陆赶超、东北压力大
从开放维度来看,北京、宁波、深圳、上海稳居全国对外开放第一梯队,嘉兴首次参与评价表现突出排名第二,西安、郑州、成都、天津等城市位次同比下降,烟台、青岛、绍兴、福州等城市位次同比上升,体现出沿海地区与港口城市开放水平依旧较强。
图9:开放维度得分TOP20及同比位次变化
沿海城市开放发展优势明显,三大经济引领全国。沿海地区和港口城市的门户经济、枢纽经济、流量经济位势不减,进出口总额超过5000亿元的11个城市中有9个为港口城市,其进出口贸易总额占全国56.4%。从外贸依存度来看,有10个城市的外贸依存度超过50%,其中,东莞、厦门、深圳、苏州、上海5个城市外贸依存度超过100%。从就业吸引力看,东莞、深圳、福州、杭州、厦门、嘉兴、泉州就业人口占常住人口比重超过70%,领先其他城市。青岛实施国际城市战略作为地方典型,被国务院通报表扬。
新一线内陆城市搭乘“一带一路”快车,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西安、成都、武汉、郑州、重庆、昆明等城市积极建设内陆开放新高地,紧跟“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发展战略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伴随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正式开通,2017年成都、重庆、郑州、武汉、西安中欧班列的运行列数分别达777、700、493、375、194列;而作为泛亚高铁的东线、中线和西线的起点,昆明的综合交通枢纽功能日益凸显。从经济开放度看,西安、武汉、成都、重庆和郑州实际利用外资占GDP比重分别达5%、4.88%、4.86%、3.53%、2.97%。
东北地区投资和劳动力外流问题依然明显,新一轮开放压力大。从对外贸易规模来看,沈阳、长春、哈尔滨的外贸依存度分别为14.99%、14.65%、3.54%,低于全国水平33.5%。从外商投资来看,沈阳与长春实际利用外资占GDP比重不足1.5%。从就业吸引力来看,沈阳、哈尔滨、长春3个城市就业人口占常住人口比重平均仅为53.49%,低于50个城市平均水平8.5个百分点,除沈阳常住人口仅增加0.16万人外,长春与哈尔滨常住人口均有所下降。
(五)共享维度:省会虹吸效应明显,地级市承压
从共享维度来看,北京居榜首,省会城市公共资源集聚优势明显,地级市距离高质量共享发展要求仍有一定差距。
虹吸效应只是阶段性现象,其发展规律一般会历经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强虹吸阶段,类似省会城市的区域中心城市汇聚本地区优势资源而快速发展,如京津冀城市群中北京的虹吸作用。第二阶段为城市圈阶段,中心城市为探索更大的承载空间扩并附近城市,如济南兼并莱芜。第三阶段为外溢红利阶段,中心城市群产业转移、资金人才外溢,使周边城市开始享受外溢红利,如粤港澳大湾区中深圳对东莞的外溢。第四阶段为共享发展阶段,中心城市和周边城市群体性崛起,共享发展红利,如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的相对均衡发展。目前来看,在全国范围内城市发展格局方面,共享维度多数还处于第一和第二阶段,部分发达地区已在第三、第四阶段。
图10:共享维度得分TOP20及同比位次变化
北上广居民储蓄总量领跑全国,东部城市居民消费水平较高。从居民储蓄总量来看,北上广排名前三,其中京沪的居民储蓄总量都超过了2万亿元大关。从人均储蓄余额来看,北京、广州、上海3个城市超10万元,佛山、杭州超9万元。杭州居民储蓄总量达到8503亿元,超过了经济总量高于自己的苏州和武汉,人均储蓄量排第六。东部沿海城市的居民消费水平较高,广州、温州、宁波、东莞等城市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5万元,人均消费支出均超过3万元,处于较高水平。
省会城市公共资源集聚明显,但财政支出结构不平衡。每千人口医生数排名前15的城市全部为省会城市,其中杭州、北京、昆明的每千人口医生数超过4人,济南、郑州、长沙、成都超过3.5人,泉州、临沂、东莞、徐州等12个非省会城市每千人口医生数不足2.5人。万人公共交通车辆拥有量排名前10的城市有8座为省会城市、且数量均超过10辆,但潍坊、盐城、台州、烟台等10座非省会城市的数据是不足3辆。从财政支出结构看,省会城市教育支出和医疗支出占比较低,如西安、郑州、成都、合肥等中西部省会城市教育支出占比均低于15%、医疗支出占比低于9%;但是财政科技创新投入持续提高,如广州、合肥、武汉等省会城市财政科技支出的比重均超过5%,其中天津、武汉支出超110亿,与北上广深的差距在缩小。
五、结语
站在从改革开放第一个四十年到改革开放第二个四十年发展的拐点上,城市的发展逻辑发生了代际变化,呈现出从“五化协同”向“五大理念”的升级。进入高质量发展新时代,城市发展需要在政策收紧、银根收紧、土地收紧以及要素约束、环境约束、机制约束等条件下,将科技革命、产业变革与开放创新、民生福祉有机结合,将产业发展模式、创新发展模式与城市发展模式相结合,走出可持续高增长、集约型高质量的“双高”发展之路。这其中,要让城市高质量发展带动高速度增长,需要结合时代际遇与区位特点谋划城市发展的方位感、结合城市类型与区域个性运作城市发展的突破口、结合发展阶段与发展要求,打好城市发展的组合拳!
附件1:“新时代城市高质量发展指数2019”得分情况
附件2:“新时代城市高质量发展指数2019” 排名及同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