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蜀平 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心协作研究员
首先,感谢国家科技传播中心和长城所联合举办《归来: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北美留学生名录》新书发布会。这本书是王德禄和长城所多年共同努力的结晶。我在这里不禁要说句:“新书出版庆贺日,吾辈无忘告乃翁——德禄,王所长,您的新书出版啦!”
这本书记录了1809位1950年代归国留美学者的名字和简介,虽不是理想的详尽,但确也不容易,一是收集数量之众,二是范围之广。此书出版的历史和现实意义,我在序中都已经写明,不再累述。这里只就留学美国这个悠久话题发一点感慨:“这是一条不寻常之路,是艰难波折之道”。
留学就是到他国去寻求高深学问,早在一千六百年前,就有留学生。那时僧人西去印度取经,路途危险艰难,许多有去无回,玄奘取经就是一个典型的留学故事。今天,我们只知道他经历千山万水的艰难,可是我们还应该知道的是,那个时代朝廷不鼓励出境,玄奘根本拿不到朝廷的“过所”(现在的护照),也就是说,玄奘是偷渡闯关出国留学的。可是后来,他的成就被人们千年传颂。
要说当今留学,人们公推容闳为留学鼻祖,他后来促成了120位幼童留美,开启了公派留学之先河。可是当这些小留学生正在茁壮成长时,1881年,多数幼童未完成学业就被清廷勒令回国,到了1882年,美国《排华法案》出笼,中美关系降温,留学被迫中断。
今天我在此要说的是,即使至暗时光,留美也没有中断。仅举一例,那就是十九世纪九十年代,纽约曾经又出现过一批小留学生。那是1893年,纽约基督教长老会办了一所儿童日学(Boy Day School),也就是男孩非寄宿学校。这个消息传到中国后,很多人想给孩子申请入学,这就引起了外国传教局的注意。他们委派了一个名叫许芹的牧师到中国,安排了30名中国男童来美国入学。这里我们注意到,和二十年前的1872年一样,也是男童,也是30名。通过遴选的30名男童在美国广州领事处办理了签证。1896年5月,男童们乘坐古浦特号赴美,直到7月14日才抵达新泽西州的麦都城。其中一位男童曾记录了他们的经历:“我们三十人,穿中国长跑,拖着辫子,于6月16日在三藩市登岸。在码头,三藩市基督教长老会女馆主任,金马伦女士亲到迎接,带我们到长老会,晤朱金先生。我们睡在教堂的长椅,约数日,乘南太平洋铁路火车往新奥尔良,转车赴纽约。许芹夫人在麦都城租赁一间美好的别墅,有一很大果园,我们暑假就住在那里……容貌慈祥的老绅士马绍尔每日来教我们初习英文,星期晨早,许芹夫人催促我们洗脸、梳辫子、穿新衣——一半中国装、一半美国装,前往教堂。当教堂完毕,许夫人带我们鱼贯而出,成群男女青年好奇的望着我们,以为我们刚由中国古董店出来”。
李鸿章在1896年8月28日由欧来美,经过麦城,这群男童往火车站列队迎接;暑期后,许牧师带他们去纽约,住在第五街长老会,接受教育。
这个是在19世纪90年代,也就是说我们最早的那些公费幼童被迫中断了留学,美国排华法案出来了,在这个时候我们仍然有这么一个记录,告诉我们有中国的孩子们到美国去留学。这些幼童后来成才的,包括李照松,学文学史的,曾经担任过驻奥尔良副领事;曾锦湘,是文学士,曾经担任过大学的英文教授;龚光星,是机工学士,曾担任中国铁路道路委员;谭锡金,是学皮革的;曾捷思和陈信宏,是学纺织的。希望有更多的人去挖掘这些人的资料,我们知道的并不多,可能有些人有更多、更详尽的,我们希望能笔录给大家。
20世纪初,美国排华法案不但没有停止反而是无限期延长,中国留美低落。以后经过庚款留美,逐渐恢复,在抗战后期及胜利以后,为了战后建设,留美人数骤增,直到1950年代,留学又回落,那时回归的多于出国的,而且出国的也不都是从大陆,还有台湾、港澳、东南亚的华人去的。50年代的麦卡锡主义,对那些留在美国的华人,甚至给国内亲属汇款都属犯联邦罪,中国留学生租房也受到歧视。直到1977年,中美关系从解冻到建交,中国本土留美又开始出现,到近年形成高潮。可是2018年,美国出现了“中国行动计划”,这个针对在美中国学者的计划在执行时早已脱轨,直接伤害了无数在美华人学者科学家,对冲到顶峰的留学运动也是沉重打击。如今留美高潮已经消退,由此我们清楚地看到了150年来留美运动波浪前行、起起伏伏。他们离不开两国关系变化,过去如此,现在和将来仍然如此。
前年北美举行了一次线上讲座,就是讲中国学生留美的历史,美国和中国的学生有上千人听众。当时国内不少想出国留学的学生问我:我们该如何面对这种留学局面?我的回答是:以不变应万变;纵你千变万化,我有一定之规。这个一定之规就是自己做好三个准备:知识准备、语言准备和经济准备,无论是出国留学还是国内求学,都不亏,这是万全之策。既不会荒废,也不会失落,然后静观其变。
今天,在我们举办《归来》新书发布会之际,我们再次领会到学成归来奉献祖国才是永恒的,是各个时期留学生终身不渝的志向。早期留美、留法和留俄的留学生都是怀抱“实业救国”、“教育救国”和“革命救国”的理想,学成即返回国家,投入自己选定的事业中;1950年代留学各国的留学生更是克服重重困难,返回故土,参加建设新中国的事业。即使滞留留学国度的各时代的留学生也都是关心国家发展,以各种渠道将所学知识惠泽国人,谱写了不一样的爱国篇章。在此,我们对各个时期的留学生,特别是1950年代归国留学生们致以真诚的敬意和纪念。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