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成果转化的“中关村模式”

  • 卜美东、郑淑洁
  • 2015-10-28

长期以来,受科技成果转化乏力、资金短缺、税费负担重、技术中介市场和公共服务平台欠发达等问题的困扰,民营企业在科技成果转化中始终进展缓慢。针对上述问题,中关村深化改革、破除束缚科技成果转化的诸多制约因素,打造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企业为主体、充分整合各方力量共促创新成果转化的政策体系,形成了推动科技成果有效转化的“中关村模式”。

一、搭建科技服务平台,促进创新要素融合

作为一项聚焦于促进产学研合作和科技成果市场转化的专项工程,“中关村开放实验室工程”自2006年启动以来,逐渐走出了一条科技服务的新路。截至2014年底,中关村开放实验室工程已形成拥有159家开放实验室的资源平台,摸索出了一整套涵盖对接服务、市场宣传、项目评议、实验室挂牌、专项工程管理等内容的制度流程体系,撬动了各实验室积淀的价值近100亿元的科研资产,为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提供了3万多家次、总额达2.7亿元的合作项目补贴,初步形成了“政产学研介”五位一体的科技服务平台。

在中关村开放实验室工程的基础上,中关村建立了专业聚焦于科技成果转化促进服务的平台——中关村天合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中心。中心逐渐形成了集政、产、学、研、金、介、贸、媒、用等创新要素于一体的“科技转化全服务”模式,打破了资源局限性,实现了科技服务资源的垂直整合、跨界融合,通过要素间的协同转化,提供了一体化的全业务链服务解决方案。

近年来,中关村持续涌现出创新工场、车库咖啡、微软加速器等一大批市场化运作的创新型孵化器,通过这些创新型孵化器,中关村进一步搭建起涵盖早期投资、创业培训、创业交流在内的高端创业要素集聚平台,促进了各创新要素快速融合,掀起了中关村科技创业新热潮。

二、创新金融服务模式,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设立政府引导资金。针对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中关村设立了政府引导资金,采用“政府引导+民间参与+专业管理”模式,撬动社会化资本。目前,中关村参与设立的创投基金已达33支,基金承诺出资总额达178亿元,有效激活了金融市场活力,激发了企业的创新创业活力。

创新创业金融产品。探索开展“微贷”创业金融服务,提供小额信贷服务,缓解民营小微企业轻资产、高风险、融资渠道有限的问题。中关村发展集团推出的“创融e家”共建方案,通过借助大数据分析技术,引入“微贷”手段,采取专业信贷管理,以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快捷高效地为企业和个人提供无抵押信用贷款。现以累计支持项目365个,投资额71.29亿元,其中已经出资项目222个,出资额51.6亿元,有力推动和支持了中关村示范区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探索股权众筹融资。近年来,点名时间、天使汇、众筹网、淘梦网等一批众筹融资平台的涌现,整合了社会闲置资本,降低了投融资难度和成本,进一步拓宽了企业的融资渠道。截至目前,活跃在中关村的股权众筹平台共有30余家,占国内股权众筹平台数的近三成,中关村逐渐形成了“天使投资+合伙人制+股权众筹”创业模式。

三、规范股权激励制度,助推科技成果转化

落实股权激励试点。2009年3月,国务院下发《关于同意支持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批复》,将“开展股权激励试点”作为首要措施。按照文件要求,中关村科技园区积极落实股权激励试点工作,对区内的院所转制企业以及国有高新技术企业中进行股权和分红权激励改革,并对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实施期权、技术入股、股权奖励、分红权等多种形式的激励。

破解现实操作性问题。针对股权激励在现实操作中的具体问题,中关村在股权激励探索中取得突破。例如,针对“技术人员获得了股权奖励,尚未获得实际收益即需缴纳巨额个税”这一现状,中关村依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和科技部联合印发的相关文件,改变缴税方式,将“未获收益就缴税”变为“取得相关收益再纳税”。此举改变了技术人员未获得实际收益仍需缴税的现实问题,激发了企业和技术人员创新热情,提高了技术成果转化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