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之世界第一产品价值链分析

  • 长城战略咨询
  • 2004-06-15

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国际垂直分工使得产业链各环节的基本价值创造活动分布于不同的区域。劳动力成本低廉和资源丰富是我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这使得我国大部分制造企业在产业价值链上处于价值增值低的生产加工环节,我国的世界第一产品几乎全是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的低附加值产品。从价值创造活动看,制造业的利润主要来源于品牌、核心技术、销售与服务、物流等,我国制造企业普遍缺乏这些价值增值能力较高的资源,利润较低且市场风险较高。因此一些制造企业逐渐通过树立品牌、加大技术和产品开发投入、自建销售渠道等方式,努力向价值链的高端发展。

1.1 产业价值链
产业链就是以某一特定的生产或服务环节为核心,形成的从上游(供方)开始一直到下游(买方)为止的一个完整的链条关系。产业链中各环节的价值创造活动的总和就构成了产业价值链。制造业大体可以划分为“原材料生产——初级材料类产品生产——零部件生产——制成品的生产与组装——产品分销与服务”五大环节,各环节之间的价值增值程度存在巨大的差异。
 
目前“中国制造”主要集中于初级材料加工、零部件生产、终端产品的生产和组装三个环节,其中终端类产品中的装备类产品由于技术和资金相对密集,能较好的反映一个国家制造业的发展状况,因此单独列出。这样,在中国制造项目统计的172个世界第一产品中,有棉布、有色金属等材料类产品56个,高速钢、铜钢管等零部件产品20个,终端制成品87个,塑料加工机械,电动工具等装备类产品9个,各自所占的比例如图2所示。

1.2 材料类产品分析

172个世界第一产品中材料类有56个,占的比重较大,主要集中在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品制造业、皮革等领域。

材料类产品主要体现如下特点:

第一,材料类产品以粗加工产品为主,价值增值空间较小。金属冶炼及加工、化学原料及制品、纺织业、木材加工等都属于资源型产业,而且大多是粗加工产品,精加工产品少,产品附加值低。如耐火产品中,一般的耐火原料,平均为155美元/吨,深加工的耐火制品,平均为394美元/吨,但我国出口的70%都是价格较低的耐火原料。由于工艺落后等原因,我国生产的材料类产品的价格远远低于国外同类精加工产品,如酸性染料,中国粗加工的价格约3.4美元/千克,而经过精加工的台湾与韩国产品为7.5美元/千克,日本产品达25美元/千克,我们价格仅为其价格的1/7与1/2。

第二,材料类产品依赖的是我国较为丰富的矿产资源和其它自然资源。以有色为例,9种世界第一产品均为我国矿产资源异常丰富的材料类产品。例如镁资源,我国拥有全球3/4的生产能力,生产世界1/2的镁产品,但是我们70-80%的镁产品出口均为初加工材料,镁制品的出口仅占3%左右。大量的资源出口对我国可持续发展和未来经济快速发展形成了较大压力,我国应尽快改变这种现状,采取资源进口替代战略,大量进口资源为“中国制造”服务。
 
1.3零部件产品分析
按照技术含量的不同以及附加值的高低,零部件产品可以分为核心零部件和一般零部件。核心零部件的技术含量很高,附加值也很高;一般零部件的技术含量低,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型加工业,因此附加值很低。
172种世界第一产品中,零部件产品共有20种。最多的还是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共有8个产品。零部件产品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多数还是一般零部件,如微特电机、扬声器、拉链、铜盘管、合成革、自行车胎和棉布等。以微特电机为例,我国是微特电机出口大国,2000年世界微特电机市场总量约65亿台,我国出口27.26亿台,占国际市场约42%的份额。但同时,技术含量高的微特电机以及新原理新结构超声波电动机国内尚未形成商品化或批量生产能力,所以国内对高精密微特电机还依赖进口。据海关统计,我国微特电机2000年进口额为11.39亿美元,2001年增加4.81%,达到11.97亿美元。这说明我国微特电机产品结构不合理,高档精密微电机依赖于进口。
 
1.4 装备类产品分析
装备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装备工业的强弱直接象征着一个国家或地区制造业的强弱程度。

从世界第一产品的分布来看,装备类产品数量少,在172个世界第一产品中,仅有9个。这充分说明我国装备对制造业发展的支撑远远不够,装备业成为约束“中国制造”发展的关键性瓶颈。促使装备制造业的壮大与发展,对于中国制造的可持续发展和竞争力的全面提升至关重要。

其次,除程控交换机外,都是比较传统、附加值低的产品。汽车装备、芯片生产线、医疗高端设备等高附加值的产品还牢牢把握在欧美发达国家手中。由于装备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质量与性能上,相对而言价格敏感性较低,所以出口的地区集中在非洲、拉美和中东等发展中国家。如我国的拖拉机出口多为中小马力拖拉机,其中又以手扶拖拉机为主,其出口占各类拖拉机出口总量的54%。我国主要的出口市场是亚洲和北美洲,所占比重分别为40.3%和35.31%;我国拖拉机及零件出口的第一大市场是美国,2002年出口6114万美元,占拖拉机及零件出口的33%;第二大市场是孟加拉,出口3195万美元,占17.3%。另外,我国对印尼、匈牙利、巴基斯坦、尼日利亚等国家出口也有大幅增长。

第三,我国在一些领域取得突破,如数字程控交换机。数字程控交换机可以说是我国企业实行自主开发的典型案例。国产程控交换机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形成了一个群体,在产品的商品化和产业化方面有了明显的进展,尤以被称为“巨大中华”的巨龙、大唐、中兴、华为4家骨干通讯企业为首,实现了我国通讯企业在数字程控交换机领域的群体性突破。现在,国内通信设备制造商已经在数字程控交换机领域占据了国内大部分的市场份额。
 
1.5 终端类产品分析

终端产品指的是直接面对消费者的制造产品。在172个产量居世界第一的制造产品中终端产品最多,共87个。这个结果表明“中国制造”的优势还是体现在终端产品的制造和加工上。

终端类产品中,消费性的家电类有比较明显的优势。家电类产品是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目前我国在世界范围内最具竞争力的产业领域,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等昔日跨国公司一统天下的领域现今已是国产品牌的天下。更有甚者,如海尔、联想等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已经走出国门,产品远销欧美、东南亚、南美洲甚至非洲大陆。海尔的冰箱因其产品绿色环保性能突出而获得欧盟给与的产品补贴。海尔在白色家电制造商中跃居全球第五,比2001年排名上升一位。海尔冰箱以较大优势5.98%的品牌份额跃居全球冰箱品牌市场占有率榜首,成为全球冰箱第一品牌。2001年第二期美国《家电》杂志对全球前十位家电制造商进行了排名,中国海尔集团列日本日立公司之前,名列第九。

同时,小商品等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品数量多,如文化用品类10个,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机械类7个。这同江浙等地民营经济的蓬勃发展有关,众多的小商品集散地都集中在东南沿海一带,如温州、宁波、台州、义乌等等。

其次,像热水器、燃气灶、洗碗机、消毒柜、电熨斗、吸尘器、榨汁机、搅拌机、电动剃须刀、电咖啡壶等小家电也有很强的竞争实力,有望成为世界第一产品。

国内市场推动最为明显,除小家电已经在国际市场有一定的份额外,其他产品主要是内需为主,如食用植物油、方便面、白酒、家具均在80%以上。

1.6 世界第一产品价值分析

价值链低端产品占主流

经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制造”世界第一产品量大面广,但是价值增值的空间有待于提高。一般而言,制造业中品牌、核心技术和高技术零部件、产品设计、物流带来的附加值较高,而我国制造企业缺乏自己的技术、品牌和渠道,主要是附加价值低的制造加工环节参与国际分工,获取加工费用。占45%的材料类和中场类产品,全部是价值链低端产品,如棉布、胚绸、非木纸浆、纤维板等。

终端产品中,也是低附加值的家电和小商品占主流,如电视机、服装、拉链、低档手表等。装备类产品数量较少,而且其中大多是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的传统型产品如塑料加工机械、制药机械、工业缝纫机、拖拉机、电动工具产品等,而与此同时我国每年仍需进口一千亿美元以上的技术含量高的机电产品。

逐渐向价值链高端发展

全面提升“中国制造”竞争力,核心是要解决“中国制造”产品的价值增值问题。未来20年,中国制造产品将逐渐向价值链高端发展。在参与国际分工的过程中,国内制造企业可以利用自己在生产制造上积累的优势,积极进行自主研发、自创品牌、自建渠道甚至收购国外品牌,逐渐向价值链高端扩展。如格兰仕微波炉,先是引进东芝生产线凭借低成本优势为国际知名品牌做OEM,在生产达到一定规模之后开始以自有品牌开拓国际国内市场,目前格兰仕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微波炉生产厂家。童车制造行业中的老大“好孩子”,开始也是为国外大企业贴牌生产,生产规模逐渐扩大后,开始建立自己的品牌并积极自主开发产品,现在以自有品牌在美国超市销售自己开发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