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东:从硅谷风投到中国清洁经济布道者

  • 长城战略咨询
  • 2010-08-13

      同其他从创业者向投资人转变的海归风投不同,叶东自己走了一条更加纯粹的风险投资道路:80年代末叶东从外经贸大学国际经济合作系毕业到了中信咨询,为跨国公司对华投资提供咨询。90年代初,叶东来到美国硅谷,在第一线亲历了硅谷高技术企业的勃发和沉浮。1996年,叶东同一个朋友合伙成立了一家风险投资咨询公司,相当于现在的财务顾问,提供一些风险投资方面的顾问工作。1999年,叶东加入中经合,很快成为中经合的董事总经理,负责中经合在硅谷华人社区,实际上就是大陆留学生的创业投资业务,并从事一些跨地区,硅谷中关村的跨境投资(Cross-border)业务,直到2000年离开中经合。

      在叶东看来,2000年硅谷创业高峰时,每个人都抱着创业计划书的情景,同如今北京房市的火爆可以相提并论。10年硅谷从业经验,特别是在中经合做风险投资的过程中,使叶东和硅谷的创业留学生建立了非常广泛的、深厚的联系,叶东同包括邓峰、朱敏、陈宏、李彦宏、陈大同等人在内的硅谷几乎所有知名和不知名的、成功和没有成功的创业家、企业家都建立了非常广泛的个人联系。最大的原因在于,他是当时少数在硅谷从事VC的华人之一。他清楚的记得,2000年某一天,徐勇拿一个关于生物领域创业的投资计划书到办公室找他,第二天又带来一个从事搜索引擎的公司来寻求投资,他们在Cupertino的咖啡馆,探讨未来的发展到底是做生物还是搜索。叶东毫不犹豫地对徐勇讲:“你连想都不用想,去百度。”

      2000年在展望千禧年憧憬时,大家都认为21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叶东发现,大陆留学生经过了在美国的十几年的沉浮,从求学、打工、再到创业的过程已经成熟,大陆留学生创办的企业开始在Nasdaq上市了。这给他很大的振奋,因为这带来了巨大的商机。同时,他也看到了起步的中关村的创业大潮提供了另一个绝佳的机会。叶东想的是如何在中关村和硅谷之间做文章,把硅谷的优势和中关村的优势通过风险投资结合起来:硅谷提供技术和资金,中国提供市场和人才,用风险投资的资金来整合起来。于是便发起成立了华人第一个风险投资公司,取名叫V2V。

      V2V,谐音V to V,不仅意味着硅谷(Vally)与中关村(Village)间的联系,还有着从风险投资(Venture)到风险投资(Venture),胜利(Victory)到胜利等多种含义。叶东2000年5月离开中经合创办V2V,在当时的硅谷引起来很大的反响,红鲱鱼杂志甚至以“V2V VENTURES SCALE THE GREAT WALL”(V2V将风险投资扩展到了长城)为题进行了专题报道。因为风险投资从来不投距离本部50公里以外的地方,叶东的投资理念对美国主流VC是全新的。叶东逐渐认识到,即使是在硅谷,华人创办一个公司很容易,但是创办一个风险投资公司却很难。最大的困难就在于资金筹措,因为作为一个大陆中国人在一个资本帝国,在风险投资的桥头堡,做一个万里以外区域的项目,没有人有兴趣。

      为了省钱,叶东与合伙人一起亲自撰写私募融资备忘录(PPM),在纽约募集资金时不得不和挤朋友公寓,甚至一天疲于奔命参加8个会来筹钱。回忆起这段艰苦的日子,叶东最为感念的是朱敏和陈宏。朱敏拿了一笔钱放到基金来,作为项目投资;陈宏则拿出自己的钱资助叶东成立V2V。此外还有黄明波、雷仑等美国投资界资深人士放钱进来,虽然不足以投资,但足以使叶东把V2V坚持一段时间。功夫不负有心人,叶东总算得到了几家机构的口头投资承诺,但正在此时,2000年9月份股市泡沫破裂,使得投资告吹。 叶东回忆自己“当时就像在黑暗的隧道爬行一样,心力交瘁”。叶东后来才逐渐明白,按照通常惯例,机构投资人对于他们这样一个第一次成立的基金,是非常谨慎的。

      正在这时,之前就对V2V感兴趣的清华控股抛出了橄榄枝,叶东受邀到中关村来,也萌生了在中关村帮助清华控股打造风险投资平台的想法。双方一拍即合,花了半年的时间成立了中外合资的基金管理公司,2001年7月13号,北京申奥成功的当天,拿到了清华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的执照,数年后正式改名为青云创投。

      如何在大陆开展风险投资?叶东颇为动了一番脑筋。他首先从华人风投的历史中寻找投资的历史规律。叶东把华人风投历史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以华登国际为代表,东南亚华人陈立武等人通过打造硅谷和东南亚的联系,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创立了一系列IT公司;

      第二个阶段的代表是叶东的师傅刘宇环,徐大麟和后来的中经合,这些台湾华人和机构通过联系硅谷和台湾,扶植了台湾的代工产业崛起;

      第三个阶段就是到了2000年以后,风投的热点移到了中关村,这也顺应了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需求。

      但叶东发现,风投到中关村来所投的项目都是IT、互联网、半导体、芯片、软件、生物等领域,这等于重复在硅谷30、40年来的模式,这意味着中关村永远只能跟着他们。叶东想要在中关村做原发性的创业投资,如果还是跟随性的,就算规模超过了,价值链上也要受制于人。既然是移师再战,就要选一个未来的制高点。叶东认为,所选产业应该满足几方面的要求:第一,这个产业发生在中国;第二,这个产业在中国有世界最大的市场;第三,未来五年之内要兴起爆发的产业。叶东没花太多的时间就找到了环境这个产业。

      此后,叶东花了一年半时间完成了“中国环境基金2002”的海外募集。这是中国第一只环保领域的风险投资产业基金,它把中国清洁技术投资带到了世界前列,对中国清洁技术有特殊的意义。8年来,青云创投投资遍布清洁技术的各个领域,包括汽车、节能、太阳能甚至在合同能源管理、智能电网等热点领域,扶持了无锡尚德、江西塞维等一系列明星企业的崛起。但叶东本人更加津津乐道的,是青云创投在追求财务回报的同时,追求环境回报和社会回报。他自豪的宣称,青云创投08年投资项目节省了760万吨碳排放。这种投资哲学和理念无疑大大超越了时代,青云的创业史已经被哈佛商学院选为案例刊登在了《哈佛商业通讯》上。

      从事清洁技术领域的投资,叶东是靠精准的趋势判断来做事情。叶东认为,中关村需要新的产业来焕发青春,而这个新的产业就是清洁技术。叶东成为清洁技术在中国最早的布道者,也是中国清洁技术领域的代言人。2009年叶东不仅在哥本哈根“华山论剑”,更成为《商业周刊》“中国最具影响力40人”当中,中国风投界的唯一入选者。但当大家都把清洁技术作为新兴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时,叶东却认为这个词到了“寿终正寝”的时候了,他开始倡导新的概念:清洁经济。

      叶东再次回到历史当中寻找依据:人类工业化以来的发展模式都是以增加GDP为导向的,不计环境代价和社会代价。近年来走到了转折点,国际社会日益认识到这种模式行不通了,伪善地方在于,西方国家的采取这种模式发展这么多年,像击鼓传花一样将模式转移到中国的时候却鼓停了。另一方面,过去30年,中国从世界的“打工仔”、“包工头”逐渐变成了“开发商”。在现实生活当中,有钱了要开好车住好房子,也要买化妆品,可以说,中国也到了清洁的时候。因此我们不得不去应对从绝对的GDP增长到一个健康有效清洁地发展模式的问题,否则环境没法支撑经济发展,所以“清洁”本身成为中国的内生需求。因此不能将清洁技术简单的看做成一个产业,而看做是一个复合式的、涉及面极广的产业组合。对叶东来说,青云会投节能信息技术,譬如环境IT(Environmental IT);会投消费品行业如有机食品连锁店;也会投在使用清洁技术的酒店当中。对于叶东来说,不限于任何产业,清洁经济可以一以贯之。

      中国需要鼓励新的产业出现和发展,因为这些产业不会在短时间内自动出现。在当前情况下,叶东强调要政府发挥作用及其重要:只有全盘考虑综合性的、统一的环境政策,制定详细的、可以遵循、可以执行的细则和产业政策,才能实现清洁经济在中国的繁荣。
为此,叶东一直倡议政府通过以下手段来推进清洁经济产业:

      1. 股权投资。鼓励资本市场介入产业,用市场力量来提供专业化的管理和技术选择

      2. 绿色信贷。通过绿色信贷来加大研发力量投入,并为清洁技术企业的发展提供资金扶持。

      3. 上市渠道。在创业板设立清洁技术、新能源板块,形成绿色金融产业链,能够进一步吸引资源在清洁经济领域集中。

      日本明治维新的创始人坂本龙马以嬗变闻名,他曾经引用孔子的名言:“君子从时”。叶东从硅谷到中关村的投资之路生动的诠释了这样一种快速响应,领先于时代的哲学。从硅谷到中关村,产业发展的速度和新概念日新月异,作为一个始终站在时代前端的风险投资人的背后,是叶东对于行业发展规律的洞察、历史的熟稔和对自己判断的笃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