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创新驱动全面转向新经济

  • 长城战略咨询
  • 2015-06-05

——吹响宁波新经济发展的号角

1、宁波的过去、现在及未来

      纵观改革开放以来发展历程,宁波主要借助港口贸易带动临港制造业发展机制,及率先开展市场化改革的制度红利、拥港临沪的区位红利与甬商精神的文化红利而迅速崛起,并呈现出五大特征及相应发展趋势。

      这个机制的核心是通过进口贸易将大宗资源等分销到省市内外出口加工企业,然后再通过出口贸易把“中国制造”由以形成的商品输出到国际市场,最终形成出口导向的外向型工业经济。尤其在我国“入世”后,宁波通过这种进出口贸易,不但将本地制造业及其商品推向国际,还深度服务于“中国制造”走向全球。

      这其中,自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宁波率先展开乡镇企业产权改革,解除了所有制枷锁,率先建立了市场化的资源配置机制;临近上海的区位优势及渊源,使得宁波在为其工业配套中逐步建立自身工业体系,并在港口建成后进一步完善工业体系;灵敏、务实、守信、低调、吃苦耐劳的甬商精神,使得草根创业逐步滚动转型,支撑宁波抓住制造业全球化机遇发展成为我国制造业大市及全球大港。

      在此过程中,创业经济、民营经济是宁波发展的根本动力,工业经济、传统产业是宁波发展的基本形态,外向经济、港口经济是宁波发展的主要特色,县域经济、块状经济是宁波发展的基本格局,商帮文化、实用主义是宁波发展的文化基因。未来,宁波迫切需要从工业经济向创新经济转变、从外向经济向开放经济转变、从块状经济向集群经济转变、从县域经济向城市经济转变、从港口经济向海洋经济转变。

2、时代变了,但宁波没有变

      自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一方面由于外部需求拉力减弱,对外向型经济体产生了较大冲击;另一方面,世界经济从制造业全球化、服务业全球化到了创新全球化的新阶段。过去以追逐价格红利、遵循梯度转移的制造业全球化与以服务外包为代表的服务业全球化式微,以物质资本、低成本制造、大宗商品贸易、国民待遇为主的全球化,逐步转向以人的流动、创新思想碰撞和商业模式的传播为核心,以跨区域创业、跨国技术转移、跨国技术并购、国际资本流动、高端链接等为主流经济形式,体现为高端辐射的创新全球化转变。

      在此背景下,宁波依然以大宗资源等进口为拉手、工业制品等出口为推手,对于技术设备、大宗商品等产业要素的跨区域、全球资源配置能力较强,但对于高端人才、创业资本、专利技术、创意想法、经验知识等创新资源的全球配置能力不足,尚未在高科技的带动下展开结构改革,实现转型跨越发展。

      从这个意义上,宁波近年来尴尬与失落的根本,是制造业全球化条件下外部需求拉力减弱,通过港口贸易对于临港制造业的传导,对以传统工业经济为主体的产业结构形成了冲击,而新兴产业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动能不足的结果。

      此外,以往发展红利均呈现边际递减趋势,尤其是甬商精神在制造业全球化时代的优点成为新经济时代的缺点,如灵敏到极端成为机会主义、务实到极端成为眼光短浅、低调到极端成为封闭保守。而制造业全球化思维惯性下的工业路径依赖、传统产业发展方式及管理范式、条块分割体制顽疾等具体因素,使得宁波难以从工业经济、外向经济、块状经济、县域经济、港口经济向创新经济、开放经济、集群经济、城市经济及海洋经济方向转变。

3、早已非转不行、非改不可

      如果将1995年处于同等经济体量的深圳相比,彼时深圳下定决心结束“三来一补”并全面向“高、新、软、优”的高技术产业进军,而宁波加快承接重化工等临港产业,为战略上难以赶超埋下了伏笔。如果从2000年互联网兴起以后的杭州相比,彼时杭州大力发展以知识经济、信息经济、服务经济、创意经济、创业经济为代表的新经济,宁波则借助中国“入世”将港口贸易带动临港制造业由以形成的线性增长充分放大,形成重化工为主导、传统产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在经济形态上产生分异。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外部需求锐减,对传统发展模式形成了较大冲击。彼时宁波人均收入首次突破超过一万美元,基本步入了需要大力发展创新经济的后工业化阶段。但由于多方面原因,难以在高科技的带动下展开结构改革,找到产业结构调整、产业体系转换的动能,最终达成全面转型转向的共识,不仅造成了尴尬的发展位势,还影响了经济体量、城市形象、生态环境的全面进阶。

      如今在新常态条件下的“转”,不仅是基本面上发展方式的“转”、还有中观经济形态的“转”、更有微观基础生产方式的“转”,不仅是“十三五”的“转”、还是中长期的“转”,但核心是形成具有新利润空间的生产方式。而这个“改”,不仅要打破传统制造业全球化、工业经济思维及其路径依赖,还要打破重化工为主导、传统产业为主体的产业体系以及“大产业、大平台、大企业、大项目”产业组织方式,更要优化政策体系顶层设计,实现发展理念、发展战略、组织方式及政策体系的系统转换。

4、全面构建开放型创新经济

      应该说,在创新驱动面前,宁波最大的软肋是科教智力资源薄弱,最大的风险是工业经济路径依赖,最直接的障碍是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融合不够,最明显的差距就是高新技术企业较少,最大的问题就是封闭文化条件下的跟随式创新。

      但宁波最厉害的是企业家较多、新一代创业者越来越多,最丰厚的资源是充裕的民间资本,最大的创新平台就是新材料科技城,最典型的就是灵活的市场机制与浓厚的商业氛围,而最突出的是全球链接能力及全球资源配置能力。从这个角度出发,宁波创新驱动的最大特色及出路,就是发挥企业家、创业者的核心作用,围绕新兴产业方向创新创业,在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融合的杠杆下,面向全球范围链接高端资源、整合配置资源,将先进技术转化为成熟的商业模式、新兴业态,挖掘培育原创产业,形成开放型创新经济。

      具体而言,就是要以科技创业带动自主创新、以业态创新推动转型升级、以全球链接强化资源整合、以结构改革加速协同创新,处理好增量与存量的关系、改革与开放的关系、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这其中,宁波最需要的是一种现实的理想主义情怀,不宜太务实,还需更开放,率先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局面,以创新驱动全面转向新经济。

——本文发表于2015年5月4日《甬商》“热点关注”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