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制造到服务 从竞争到竞合

  • 中国科技财富
  • 2016-07-29

宁波产业结构演进的基本逻辑与取向

“发展是硬道理”,这个发展主要落在地方上,也主要是经济发展,而这个经济发展再往下就是产业发 展。所以在新常态条件下,只有把握了一个经济体产业结构演进的来龙去脉及发展规律,才能从供给侧角度加快推进相应结构性改革,进而找到新的经济发展方向。

改革开放以来宁波产业结构演进历程

在如何看待产业结构演进方面,很多研究一般是根据三次产业结构比重的数值划分相应阶段,并从中探究其中的演进成效、经验、问题与政策。我更倾向在把握好一个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外部发展环境的演化,做理论导向的与实证研究、关键节点导向的演进机理解构。譬如,在宁波产业结构演进历程方面,核心是在依据不同里程碑或战略节点所划分的发展阶段上,重点研究宁波当时的经济社会发展特征与时代发展特征、推动宁波产业发展的主要动力及发展模 式、所形成的发展结构与产业结构等。

基于以上的判断,我更倾向将中国做出改革开放、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人世”、国际金融危机等作为战略节点,分为如下发展阶段:

一是起步发展阶段(1978年至1992年)。这个阶段的时间节点就是1978年中国做出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到中国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北仑港基本建成。从时代特征来看,这个时候很多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加快承接国际产业梯度转移,大力发展“三来一补”贸易;从社会特征来看,宁波作为全国首批沿海对外开放城市成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期间,宁波将时代特征与社会特征相结合,凭借对外开放政策及临近上海区位优势,依靠乡镇企业发展、宁波港建设开发、宁波帮参与、块状经济发展,初步形成外向贸易反哺乡镇工业的发展机制,以及以外向型经济、民营经济、块状经济为依托的发展格局。与此同时,宁波的产业经济以民营轻工业经济、生活性服务业为主,三次产业结构从1978年的32:48:17,到了1992年的18:60:22。这其中,民营轻工业经济发展,一是在配套上海工业经济而发展起步的,二是加工贸易所驱动的;而生活性服务业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还较为薄弱,但以港口贸易等生产性服务业逐步崛起。应该说,改革开放以前的宁波产业经济较为薄弱,也正是从这个阶段开始,有两个基因或者路径决定着宁波产业经济的发展——在特定意识形态、计划经济体制下,宁波缺乏国家工业大项目的生产力布局,亦缺乏高等院校布局,缺乏大项目布局不但决定了要依靠民营经济创业,还决定产业发展从轻工业起步;而缺乏高等院校布局主要决定了宁波的民营创业以草根创业为主。

二是市场转型阶段(1993年至2001年)。这个阶段的时间节点就是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做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到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前。从时代特征来看,冷战以后制造业加快全球化,尤其以大规模制造为代表的全球重工业中心加快向发展中国家沿海城市布局和转移;从社会特征来看,宁波率先推进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市场经济体制率先确立,民营经济获得长足发展。期间,宁波将时代特征与社会特征相结合,凭借产权制度改革加快市场化改革,并于1995年布局重化工产业,块状经济全面向国家级、升级开发区方向转变,港口贸易带动工业大发展,全面形成港口贸易带动临港工业发展机制。与此同时,宁波的产业经济以民营轻工业、临海重化工、港口贸易为代表,三次产业结构从1993年的15:60:25到了2001年的8:55:37,基本以临海重化工工业以及特色轻工业为主体的工业体系、以海外贸易服务带动临港工业的产业发展模式。

三是制造腾飞阶段(2002年至2008年)。这个阶段的时间节点就是2001年底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从时代 特征来看,一方面是服务业全球化趋势加快,另一方面是以互联网经济为代表的新经济加快发展;从社会特征来看,宁波在贸易部门的带动下,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工业部门,通过进口贸易将大宗商品分销省市内外出口加工企业,再通过出口贸易将小宗商品输送到全球,将中国制造的线性增长尽量放大,不但将宁波的临港经济、宁波制造输送到全球,还将服务于“中国制造”输送全球。期间,宁波在单纯的港口贸易带动临港产业的发展路径依赖下,抓住了制造业全球化的商机,迅速完成了工业化后期任务,但错过了服务业全球化、新经济,现代服务业、新经济发展薄 弱。与此同时,宁波的产业经济仍以民营轻工业、临海重化工、港口贸易为代表,高新技术产业略有发展,三次产业结构从2002年的7:55:38到了2008年的5:55:40,基本以重化工为龙头、以传统优势产业为主体、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增长点、生产性服务业为补充的产业体系。

四是转型升级阶段(2009年至2015年或至今)。2008年不仅仅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外部需求拉力减弱,对宁波这种以外向经济为主的新兴经济体产生了冲击,更在于宁波进入了何去何从的十字路口上。按照城市化发展阶段理论,宁波2008年人均GDP过一万美元,即前脚踏入后工业阶段,但是三产结构仅处于40%左右,所以后脚仍处于工业化后期。从时代特征来看,全球化从制造业全球化、服务业全球化进入了创新全球化发展阶段,而全球经济逐步从工业经济向创新经济形态转变;从社会特征来看,宁波依然按照一二十年前的城市战略,加快建设国际化现代港口城市。期间,宁波难以达成结构改革的共识,依然在制造业全球化思维条件下,继续走“大产业、大平台、大企业、大项目”的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外延增长发展模式,新兴产业带动产业结构调整的动能较为薄弱。与此同时,三次产业结构未有实质性调整,尤其是二产内部的转型升级压力较大,基本形成重化工为主导、传统产业为主体、高新技术产业为增长点、现代服务业为补充的产业体系。

如何看待当前产业结构演进主流趋势

在推进产业结构演进方面,除了对于产业结构演进龙去脉的把握,还在于对产业发展规律性的认识。应该说,当前产业结构演进主要有如下几个规律性的趋势:

一是大的产业战略机遇:创新全球化条件下的开放型创新经济。应该说,历经制造业全球化、服务业全 球化,步人创新全球化以来,全球主流的经济活动形式、经济形态、资源配置方式发生了重要变化。在制造业全球化、服务业全球化向创新全球化转变过程中,跨区域创业、绿地投资、跨国并购、跨国技术转移、自由贸易、高端链接与国际合作等替代大宗商品、贸易投资、出口加工、服务外包等成为主流的经济活动方式,而人脉网络、专利技术、创业资本、创意想法、经验知识等创新资源取代外资、大宗资源等产业要素成为全球资源配置核心,以知识经济、信息经济、服务经济、创业经济、创意经济为代表的新经济成为主流。新兴经济体只有打破传统出口导向型工业经济滚动发展模式,以开放式协同创新全面转向新经济,在新兴产业的带动下开展结构改革,找到产业结构调整及发展方式转变的动能,才能打破以往发展由外部需求决定的格局,推动全球工业经济加快向创新经济转变。

二是大的产业发展逻辑:一带一路条件下高端链接与高端辐射。在全球化条件下,不同的全球化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产业发展逻辑。在以往,制造业全球化条件下的产业发展逻辑是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服务业全球化条件下的产业发展逻辑是承接服务外包等;进入创新全球化时代,新兴产业发展的核心逻辑便是高端链接及高端辐射。产业发展逻辑的变化,取决于创新资源配置方式、国际主流经济运动方式的变化,这其中,“高端链接”就是通过与全球创新版图上的创新尖峰、创新高地持续不断地产生链接、对接、嫁接及关联,把创新人才、专利技术、创业资本、经验知识等创新资源引进来,并通过新思想、新模式、新技术、新业态的整合资源,转化为新兴产业发展、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动能,做大影响力。“高端辐射”就是与全球产业版图上的“洼 地”或新兴市场相结合,作为产业要素配置中心及“大脑”,加速将相关产业链、资本链向国内外“躯干”、“四肢”梯度布局,做大体量。

三是大的产业发展规律:产业生态生成条件下的产业跨界融合。在新经济的带动下,在微观层面体现为产业价值链纵向深化的、“你死我活”的“竞争”让位于横向穿透产业价值链的、共生共荣的“竞合”,最终导致产业价值链让位于产业生态、“区际竞争”让位于“区际竞合”。这其中,“区际竞合”不仅在区域层面挖掘区域个性,通过着力培育提升软环境、软服务、软实力,聚焦特色领域或产业聚合创新资源要素、打造产业创业创新生态,加快新兴产业生成发展;还在产业层面从分解、融合到跨界,使得产业界限越来越模糊,加速了制造业服务化、服务业制造化以及产品即服务、制造即服务等。打破了“区际竞争”条件下,依赖土地、税收以及招商引资等“老三样”所形成的“大产业、大平台、大企业、大项目”产业发展模式、“划地成园、围海造田、招商引资、规模制造、工业园区”园区发展模式。

四是大的产业发展路径:业态创新条件下的“互联网+”与“+互联网”。在以工业经济、信息经济为主体的实体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在产业层面的业态创新是主线。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条件的变量下,业态创新有两条发展路径,一个是“互联网+”,一个是“+互联网”。应该说,“互联网+”行业就是往虚拟空间上走,需要较强跨界融合能力,是全新游戏规则及全新产业生态的建立者,往往能够产生制定游戏规则、吸虹流量流水的平台经济。而行业“+互联网”就是往物理设备下落,虽然存在较大路径依赖,是传统游戏规则及传统产业价值链的搅局者,但能够体现更加高效、便利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主要体现为智能经济。抓平台经济就是推动信息经济跨越式发展,抓智能经济就是带动工业经济跨越式发展,平台经济、智能经济“双轮驱动”推动实体经济的业态创新。

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演进的发展取向

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演进的核心,是解决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发展路径、发展机制等关键问题,核心是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指导下,构建产业新体系、培育产业新生态、增强产业新动能、丰富产业新路径、完善产业新机制。

一是构建产业新体系。就是把握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创新全球化与一带一路、社交化与“互联网+”、产业跨界融合与产业生态等战略机遇, 全面构建开放型创新经济,挖掘培育新产业、新业态,走出“五高四低”的工业化发展模式,形成与国际化现代强港相适应、相融合的产业新体系。主线是从外向型工业经济向开放型创新经济转变,具体而言:一方面是从外向经济到开放经济,核心是通过破除产业规制、放宽市场准入、强化自由贸易、弱化金融管制,以开放式协同创新打破地理空间、行业局限的生态网络,全面建立开放经济体制;另一方面从工业经济到创新经济,具有高端、高效、高附加值特点的高技术产品或服务成为出口贸易的主流,品牌运营、资本运作、研发设计、成为抢占国际产业市场主导权、资本主导权以及技术主导权的核心,以知识经济、信息经济、创业经济、创意经济、服务经济成为重要元素,支撑中国制造到智造、再造、创造的创新经济。

二是培育产业新生态。产业新生态的核心,是从过去产业高度集聚、企业协同发展、服务体系完备、产城深度融合的产业集群,发展成为具有连接一切、平台化、社会化生产、去中心化等特点,逐步实现企业生态化、行业生态化、区域生态化的生态经济。产业生态的中枢及纽带,不再是能够带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发展的龙头企业,也不是能够推动行业交流与技术攻关等方面的产业技术联盟,转而是能够链接上下游、供需端、买卖方并能够第三方或第四方服务的平台企业。产业生态培育的重要条件是伴随产业的跨界融合,政府服务机构形成跨系统的服务机制、转变为创新型服务政府。

三是增强产业新动能。在微观基础上,强调各类企业、创业的价值再造,核心是将新思想、新产品、新技术、新服务、新模式、新业态、新市场、新组织等作为增强产业新动能的微观机制。用新思想强调价值创新,驾驭新模式、架构新技术、衍生新业态;用新产品实现产品的市场替代;用新技术构筑屏蔽竞争的门槛;用新服务创造新价值;用新模式挑战、重构、颠覆传统游戏规则;用新业态实现业态创新;用新市场扩大企业生存发展疆域;用新组织释放人的价值与潜能。

四是丰富产业新路径。坚持“以科技服务带动科技创业、以科技创业带动自主创新、以自主创新带动新兴产业”产业创新发展新路径:“以科技服务激发科技创业”就是通过集成研发创新、科技金融、技术转移、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科技咨询、检验检测等科技服务促进科技创业,强化内生增长动力;“以科技创业带动自主创新”就是着眼增量培育发展及抢占产业制高点,立足区域创业活跃优势,抓住新一轮产业技术革命带来的创业机遇,大力提高创业层级,进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以自主创新壮大新兴产业”就是通过产品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产业业态创新、产业组织创新、管理创新等集成,提高新兴产业发展的组织动员能力、产业生成能力以及产业竞争力、产业影响力。

五是完善产业新机制。全面推进产业结构演进和高阶化发展最终取决于产业要素、创新资源的配置能力,核心是具有市场化、全球化、跨系统特点,从“企业、产业、区域”三位一体的资源配置能力。一是通过创业、创业、再创业,通过创新、创新、再创新,把高端创新创业人才、原创思想先进技术、成熟经验知识等创新资源转化为生产力和财富,在微观层面的企业层面的市场化资源配置能力。二是通过涉外企业、跨国公司、平台企业、国际产业园区等通过跨区域创业、跨国经营、跨国技术并购、跨国技术转移、跨境经济等,在全球范围配置资源和创造财富,在中观层面的、产业层面的全球资源配置能力。三是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打破条块分割、多头管理、授之以鱼的治理结构与治理机制,成为新兴产业组织者、创新服务集成商,立足产业基础发育创新生态,通过创新生态优化提升产业生态,形成从创新生态与产业生态之间的闭环,在体制机制层面的、区域层面的跨行政系统配置资源的能力。

——本文发表于2016年第7期《中国科技财富》“创新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