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军民融合 推动协同创新

  • 中关村
  • 2017-01-06

——第二期“创新双月谈”实录

时 间 2016年10月21日

地 点 北京市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

主 办 中国科技体制改革研究会高新区改革专委会

媒体支持 《中关村》杂志

主 持 人 陈文丰(中国科技体制改革研究会高新区改革专委会顾问、长城所副所长)

整 理 《中关村》杂志记者 张越

“创新双月谈”第二期聚焦国家军民融合的重大战略,切中高新区未来发展的关键,其讨论成果或将成为今后推动高新区新一轮发展的重要指导。

2016年10月21日,由中国科技体制改革研究会高新区改革专委会主办的、北京市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承办的“创新双月谈”在北京如期举办了第二期。

“创新双月谈”是高新区改革创新发展和新经济领域的高水平交流平台。自今年8月“创新双月谈”第一期成功举办后,在社会各界博得了广泛关注。正如成都高新区科技局副局长杨洋所说,对“创新双月谈”的期待有三个理由:一个是平台“高”,高新区改革专委会作为高新区理论研究的塔尖机构,创造了一大批有影响力的理论成果和成功的案例,是全国高新区阵营理论与实践的源泉,其主办的“创新双月谈”更是深度探讨高新区创新发展的品牌活动和高端平台;二是规格“高”,受邀参加活动的,既有高层的领导,也有处于高新区发展一线的实践派,还有占据学术前沿的理论专家,大家碰撞观点,研究问题,为我们提供了一场思想的盛宴;三是立意“新”,本期活动以“国家高新区在军民融合中的重要作用”为主题,聚焦国家的重大战略,切中高新区未来发展的关键,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其成果将会成为今后推动高新区新一轮发展的重要指导。

军民融合、协同创新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张景安(高新区改革专委会会长、科技日报社原社长)

军民融合现在越来越成为一件大事,当今世界是新技术革命创新的爆发期,特别是不断出现的颠覆性创新,使得各国都在重新考虑新的制度安排。有人说这个时代是一个全球资源整合的时代,已经超过了军民合作的范围和层次,军民不仅要合作,而且必须融合创新发展才能跟上竞争的步伐。

这种全球爆发性的创新活动和全球资源的整合,世界范围内的共享经济、平台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得颠覆性创新实现爆发性的增长,这就要求各国都要加快创新体系和体制,因为创新背后就是创新体系的较量,创新理念的交锋,创新体制的竞赛。因此协同创新是时代的必然。

我们要真正建立一个军民合作,寓军于民,符合这个时代竞争创新现实的新的东西,我们需要一个开放的系统,既竞争又合作,来加快创新的步伐,从而使我们民用和军用实现双赢。

军民融合承载着国家的使命,任务光荣责任重大,构建富有中国特色的军民融合创新体系,在今天非常的迫切。创新体系要适应和加快我们跟踪模仿式向创新引领的转型,加快国家科研院所、大学和新崛起的民营科研机构和新型研发机构各种资源的优化组合,建设具有竞争力的研发和创新体系。

“十三五”将大力推动军民深度的融合

刘兵(科技部资配司信息一处处长)

“十二五”以来,整个国家科技领域的军民融合,包括科技军民融合的创新体系初步形成,但还是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科技军民融合核心地位认识不足,其次,科技领域的军民融合,特别是科技领域军民协同体制,从整体的设计、布局还是缺乏整体考虑。

在国家整个“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里面,我们首次提出了要编制科技军民融合的创新规划,建立起国家在科技的军民融合的顶层架构和整体设计。

“十二五”以来,高新技术发展非常迅速,在很多领域高新技术的发展速度超过了国防科技。民口这方面的力量应该通过相应的体制机制,通过军民协同,尽快地推到军事应用方面。

另外,很多军队的成熟的技术,也需要往民口转化,通过高新区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政策的先行先试、体制的创新,能够把军方的技术通过二次开发转到民口,实现产业化、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除了要跟军方联手推动统筹部署基础研究前沿技术创新、一体化的论证实施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就是要实现军民技术的双向转移、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并实现军民资源的一些共享,包括人才、科技金融领域的配套政策。

“十三五”要推动军民深度的融合,需要抓手。我们也希望能够依托国家高新区、自主创新示范区建立军民科技协同的创新平台,并做成军民融合在科技领域的重要抓手。

希望发挥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区在军民融合方面一些新的政策的探索,比如股权激励、一系列人才的政策、创新创业的政策等,我们也在跟军方联手出台一些有利于军民融合发展的新政策,通过自主创新示范区政策和新的军民融合政策叠加,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实现几个目标,其中一个目标就是把民口的技术推到国防建设,利用政策的优势、政策的高地,把军方的技术转移到民口,通过创新、孵化金融政策的支持或者激励政策的支持,推动军民融合的相关的产业发展,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这也是军民融合非常重要的一个任务。

成都将打通军民深度融合的创新通道

杨洋(成都高新区科技局副局长)

刚才认真聆听了科技部领导的发言,很有启发。下面,我结合成都高新区工作实际,简要谈三点认识:

第一,军民融合是激发国家高新区新一轮发展的重大机遇。国防军工不仅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也是推动发展的动力富矿,具有很强的引领性和带动性。因此军民融合是高新区新一轮创业的重要机遇,也是回答“国家高新区下一个30年靠什么发展”这一时代课题的重要选项。

成都是我国重要的国防科技工业基地,资源丰富,基础雄厚,航空产业规模是全国第四,信息安全产业规模位居国内第一方阵,全市落户的各类军工企事业单位318家,占全国的7.1%,占四川省的74.5%,拥有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3个,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两个。军民融合创新产业成为全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去年,我们56个军民融合企业实现了主营业务收入142.24亿元,对全区的GDP的贡献率超过了10%。

第二,推动军民融合是国家高新区必须承担的历史使命。军民融合是大势所趋,但是困难和阻隔也不小。一方面,军工领域的管理体制相对独立,保密性强,输出和进入通道不是很通畅,“军转民”难度很大。另一方面,国防军工产业技术门槛比较高,研发投入大,市场空间相对狭窄,“民参军”的意愿和能力不足。再一方面,国防军工单位往往跨地域分布,技术、人才等资源相对分散,加上军民对接的平台不健全,难以充分发挥协同效应。高新区自创立之初就被赋予了破除障碍、创新体制的自然使命,在推动军民融合上既有天然职责,又有独特优势。

成都把军民融合作为创新发展的重要支撑。我们出台了“军民融合十条”,编制了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构建了“1+N”的军民融合三大体系:即“1+N”产业发展体系、“1+N”空间布局体系、“1+N”政策保障体系;确立了“一二三四”的总体发展思路,一个目标,两个创新,三个体系,四个融合。成都高新区深入贯彻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在军民融合发展机制创新、产业体系构建、核心载体建设、军民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实践,进一步打通了军民深度融合的通道。目前我们高新区以航空产业为核心的军民融合产业体系正在加快形成,军民融合创新产业园、航空产业基地、信息安全产业园等载体正逐步完善,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初具规模。

第三,军民融合重点就要奏好“军转民”和“民参军”两部曲。高新区作为军民融合的先导区,关键就是要在“军”和“民”之间牵线联姻、搭台合奏,一方面打通“民参军”的体制通道,另一方面筑牢“军转民”的支撑平台,着力构建一个军民融合发展的共同体。

前不久成都召开了市委十二届七次全会,确立了“一个目标、五维支撑、七大任务”的总体发展思路,把军民融合创新列入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动力体系,提出了打通军民深度融合的创新通道。“民参军”体制创新方面:我们支持符合要求的投资主体参与军工企业的股份制改造;争取资质认证的管理权限,建立了推动“四证”获取的协调机制,推进武器装备“两证”联合审查。“军转民”开放创新方面:探索开展国防知识产权解密和转化交易试点,开展研发发包制和产品订货招标制试点;支持军工单位创办、合办科技型企业;支持军工单位自主处置不涉及国家核心能力、符合保密规定的科技成果的合作实施、转让、对外投资和实施许可等事项。

长沙将建设军民融合示范孵化基地

孙林(长沙高新区信息产业园产业局副局长)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战略,湖南省、长沙市以此为指引都高度重视军民融合产业发展,今年的重点工作是推动长沙申报了全国十个军民融合示范区,长沙高新区作为长沙军民融合产业重点集聚区域,结合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有基础、有载体、有政策。

目前,长沙高新区内聚集具备军工资质企业33家,其中军工四证齐全企业11家;民参军企业66家,产值规模过百亿。

长沙高新区发展军民融合产业的举措,一是以专业化园区为载体,采取园中园的形式,建设军民融合示范孵化基地。目前有占地10平方公里的信息产业园为高新区下辖专业园区,重点发展移动互联网和军民融合特色产业。同时在信息产业园范围内通过企业化运作,形成长沙软件园运营的芯城科技园和中国电子运营的中电软件园两大载体;新规划600多亩的军民融合产业园,600亩的中电二期信息安全产业园,计划年底开工建设,将成为军民融合协同创新的新高地。

二是推动打造协同创新体系。充分利用国防科技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智力资源优势,建立协同创新体系,支持高校院所及企业建立军民融合创新研究院、军民两用技术开发中心、国防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在高新区落户。国防科技大学是湖南省军民融合的一面旗帜,国防科技大学有很多已经成型的军转民的技术存在转化困难,同时随着军改的进行,去年大概170多个技术干部转业,为充分利用这些优势资源,高新区通过与湖南省协同创新院这个平台进行合作,通过创新院代持股的模式将国防科大的技术产业化、应用化。高新区也针对军转干部专门出台了系列政策,鼓励军转干部来高新区创业,在住房、人才、科技、资金等方面进行支持。

军民融合领域面临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由于军方资源相对封闭,基层很难获得,缺乏综合性的协调平台,需要顶层设计和系统考虑。第二,军工四证成为制约民参军的瓶颈,我们通过一些平台邀请获得四证的企业共享资源,对于新的民参军企业进行培训,让它们尽快获得四证,长沙市和高新区对于新获得的四证企业都有一定程度的奖励。第三,目前军民融合领域的一些政策还停留在纸质层面上,希望尽快落到实处。

大力发展军民融合是中国从大国变成强国的关键

孔德涌(科技部研究中心原主任)

10月19号晚上我在电视上看到以习总书记为首的七位常委参观军民融合的展览会,最高领导对于军民融合非常重视,而且把它列为我们国家三大战略:“创新驱动”“一带一路”和“军民融合”之一。

虽然军民融合如此重要,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发达国家包括以美国为首的军工产业对于GDP的贡献是4%,我们国家军工产业对GDP的贡献只有1%,差4倍。不是中国的企业创新不够,中国的民营中小企业的创新据统计占80%左右,这是供给方。作为需求方,据统计,军工产业外购的(体系外)占13%,体系内87%。国防科研成果转化率很低,目前只有10%左右,发达国家一般是40%。现在我们还有多达三万件的国防知识产权还处在睡眠状态。此外,民间有86%的技术非常先进,超过了军标,由于行业垄断的原因,没能进入。

军工产业这20年的发展,成就是不可抹煞的。前两天上去的天宫二号都是非常成功,这也是国际公认的。总的来说,军民融合在促进经济方面没有很好发挥作用,这是中国将来从大国变成强国的一个重要的障碍。

高新区的创业企业将成为军民融合技术创新的新生力军

马俊如(国家外国专家局原局长)

军民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它的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服务链等力量部署,比面向市场的民用技术创新更为复杂。它既是市场经济规则下的技术创新产业化行为,又带有强烈的国家意志色彩。这让我们认识到军用技术产品产业化的复杂性和难度不在于技术本身,主要是体制机制、组织管理模式的改革创新,是各种利益的博弈。

美国军用技术的研发创新,主要由DARPA(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在美国国家层面直接掌控。DARPA本着“科技支撑国家安全”的理念,通过“头脑风暴”积极推动跨学科前沿关键技术的探索,并通过论证确定阶段性战略研究计划。凭借其军民融合、高效扁平化的管理模式和开放竞争、风险宽容的项目外包机制,在美国新概念、新武器、新技术领域充当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同时为美国积累了雄厚的科技资源储备,并引领美国军事变革的步伐乃至世界军民高技术研发的潮流。在技术和产品推向市场的产业化阶段,则主要由企业“接棒”闯荡市场。波音公司就是很好的案例。美国引领和操控世界信息技术发展潮流的“八大金刚”公司更是军民融合成就显著。虽然美国面向未来的创新发展和竞争,也仍存在军民融合问题,但属于要与时俱进的协调适应。

目前,我国国防科技工业从业人员规模已超过200万人,其中军品科研生产人员接近一半,但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如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格局仍有待从根本上改变,同世界军事强国相比创新实力仍有较大差距;军工装备建设质量效益不高,军工装备建设效费比也不高;军工企业集团要素生产率亟待提升。2015年,我国十大军工企业集团的资产回报率仅为美国五大军工巨头的26%,与国内领先企业相比也有明显差距;一些重要产品仍由院校或号称“市场化”的研究所承担。要从根本上扭转局面,关键是打破军民分割的二元结构、锐意改革、优化配置军工装备制造的创新资源、促进要素合理流动。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受认识和各方利益的纠缠,比突破技术难关还要难,破冰仍需时日。

经一些专家分析研究,一个新现象是世界各军事大国都积极关注推动非传统军工企业参与军品的技术开发和生产,它们的优势在体制机制、成本和创新方面有良好表现,有的甚至潜含着颠覆性创新的可能。只要在深化改革中引导得当,高新区中民营、创业企业有可能成为军民融合技术创新的一支新生力军。

我曾去过一些高新区考察学习,发现了一些问题。我们的各级主管对己经成熟、广泛应用成功的新产品非常热衷的捧场,因为没有创新失败的风险;但很多人对尚未成熟的产业不敢担当,缺乏自主创新的自信心。实际上,这是当今高新区创新发展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

破解制约军民融合发展难题的五把密钥

于川信(军事科学院军民融合研究中心主任)

习主席曾多次讲到:“军民融合还存在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政策性问题”,这些顶层的问题还是目前制约军民融合发展的核心问题。今天我就结合我们对于整个国家层面和各省市产业园的调研和了解,结合目前园区建设存在的问题谈几点小的建议。

第一,产业园目前大多省市都高度重视,但有的省市一些园区在功能定位上是模糊的,园区要做的事、涉及到手产业、领域等,基本上是大同小异的。因此要明确园区的强项究竟在哪里,基础究竟在那里,技术基础、资源基础、人才基础,跟战区整个军事需求如何匹配。

第二,军民融合要上升到国家战略,我认为要做好“五个面向”,一是面向重大的基础性研发,二是面向尖端的技术,三是面向新兴的领域,四是面向重大专项,五是面向一些重要方向和重点方向的基础设施建设。

第三,在抓住了五个面向的基础上,体现科学和技术结合,园区才能走得更远。这是一个重大的观念、思路的转变。

第四,园区的建设对民营企业要有正确的引导。现在很多园区的民营企业,只要沾一点边都是军民融合的企业,这个要求太低了。有的企业可以不急于进来,或者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再进来。

第五,服务保障体系。园区的建设,服务保障体系非常关键,要结合实际,区分好各个不同层面在组织管理、制度规范等方面的权限,做好相关工作。

高新区的企业应关注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研发

闫宏(北京系统工程研究所管理政策研究室副主任)

10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参观了第二届军民融合发展高技术成果展览并作出重要指示。总书记强调要继续推动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从需求侧、供给侧同步发力,从组织管理、工作运行、政策制度方面系统推进,继续把军民融合发展这篇大文章做实。

在10月20日举办的高层论坛,个人感觉有两个突出亮点:一是提出了一个比较新颖的设想:军委装备发展部将与深圳市政府探索合作设立军民融合创新发展示范点,与自然科学基金委、政府部门以及民营企业设立促进军民融合发展的联合基金。二是在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家军民融合领导机构即将建立的背景下,相关部门开始进一步加强协同,展现出了新的气象。

我还想谈一谈关于高新区如何在军民融合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两点看法。

首先应当积极吸纳“军”的元素,重点是军方的需求,否则军民融合发展就难以落地。这个“军”,可以是军队,也可以是军工。高新区以及高新区里的企业要了解军方的需求,到底应该找谁对接?个人认为,除了依靠全军武器装备采购信息网等公开信息渠道,一个比较好的着力点就是有关的军队科研院所。

其次,关于创新模式,高新区的企业应当更多地关注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研发。历史上,军队常常作为领先用户,引导和拉动技术创新。然而,在商业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军方也非常乐于跟在别的部门后面,收获一些创新。例如,美军著名的“捕食者”系列无人机,实际上是在中情局的资助下发展起来最后才进入到军方的。因此,我想高新区的企业在技术发展、“参军”途径或者技术产品的布局上,还是要重视军民两用,否则企业创新的活力和机制的优势也就体现不出来了。

高新区是实现军民融合愿景的重要载体

赵慕兰(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副所长)

长城所这两年参与到由科技部牵头的军民融合科技创新“十三五”发展专项规划研究工作,承担了装备发展部的课题《新科技革命背景下军民融合发展战略问题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我有三点感受。

第一,高新区是三大战略即创新驱动战略、军民融合战略、“一带一路”战略的融合点、交叉点,因此高新区的战略位置决定了其应该承担的责任。

第二,高新区的基础是什么?就是科技创新。军方需要的是颠覆性技术创新,不是指科研阶段的颠覆性创新,而是指已经转化成为可应用的技术创新。这种颠覆性的技术创新,很多都是源自于高新区。

第三,高新区从一诞生就是一个特殊的机构,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协调、组织企业,动员企业的民间资源的作用,起到一个非常好的协同创新的作用。

第四,在新经济时代,高新区始终处在中国新经济发展的前沿。如果说军方希望能够在新的经济、新的技术革命中不掉队,就要和始终跑在中国新经济前沿的高新区结合。另外,军转干部是非常宝贵的资源,军转干部对军队有感情,同时又理解军方的需求,他寻找能够满足军方需求的民口企业的能力,是其天然的优势。我们在高新区里面应该充分利用军转干部开展军民融合工作。

国家高新区在军民融合中大有可为

王德禄(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所长)

军民融合在国家发展战略中处在什么位置呢?这要从中国的科学技术在全球的地位说起。现在中国已经处在跟跑、并跑和领跑相结合的阶段。正是在这个情况之下,我国在G20提出,现在各国的重点是要探索创新增长方式。在创新增长方式方面,中国有三个方面十分超前:中国在创业数量方面全球第一,基础设施方面全球第一,科技园区建设方面全球第一。如果上述三个方面都是100分,那么军民融合方面只有40分。

全球进入分享经济、平台经济和智能经济时代。这三个趋势和军民融合有什么关系呢?现在从垂直分工进入了平台共享时代,中国的军民融合能搭建什么样的共享平台,能多大程度上分享全球的科技成果,是值得认真讨论的问题。分享经济和平台经济在世界上呈现出爆发式成长的特点,这些新的增长点应该是以全新的模式为军民融合服务。我国距离这个要求也有很大的差距。关于智能经济,如果说传统经济是一维经济,互联网经济是二维经济,智能经济就是三维经济。现在硅谷和中关村都是以智能经济作为创新突破点,而智能经济最有可能突破的地方是军民融合。全球的军民融合已经到了最新的领域,互联网把这些东西串起来了,这还不够,还要把动作、装备通过物联网串起来。

我国军民融合的关键是观念领先、模式创新和爆发式增长。新经济条件下,军民融合应该怎么做?我认为有三个方面:

第一是观念领先。美国硅谷有一个奇点大学,是谷歌和NASA成立的。爆发成长、独角兽等这些概念都是奇点大学首先提出的。奇点大学重点是培养世界一流、有洞见能力的创业者。这说明美国军方不光是新思想的使用者,还是新思想的创造者。在新经济时代,观念领先、想法第一,如果军队封闭在自己的体系里,永远跟不上时代。

第二是模式创新。目前世界上最新的研发模式是众包研发,众包的模式就是悬赏的模式。我们的军民融合方面的模式还是比较落后的。

第三是爆发式增长。在硅谷有很多做大数据的、智能应用的机器人都是军民融合的企业,是军方的军事需求首先提出来。从这个方面讲,我们和硅谷还确实有差距——我国的爆发式增长在民间,没有出现在军民融合领域。新经济是以创业引领的,我们长城所也在做专业化众创空间的设计,这就要开放、吸引全球的人和团队来创业,一旦有好的项目可以满足军方需求。

高新区要推动军民融合领域的创业和众创空间建设。高新区要成为军转民、军民融合的主力军。

在中国军民融合的下一步发展中,应该去进行思想创新,应该去办专业化的众创空间,应该请硅谷的创业导师、中关村的创业导师共同来培训有洞见能力的军民融合领域的创业者,包括军队转业干部。这样中国才能出现改变世界的、世界一流的军民融合的创业者。只有这样,军民融合才能出现爆发式增长。只有出现爆发式增长才能说明中国军民融合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