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七年之痒

  • 长城战略咨询
  • 2020-12-16

前言

当前,科技革命日新月异与产业变革大破大立,使得技术生命周期、产业生命周期、企业生命周期变得越来越短,变革式创业、颠覆式创新不断打碎传统产业价值链、重建游戏规则、重塑市场格局、重构产业版图,只有不断地创新创新再创新、创业创业再创业才能适应新发展环境。在此过程中,传统经济断崖式塌陷与新经济爆发式成长现象并存,一拨过时的企业要没有眼泪地死去,而一拨新兴企业要雨后春笋地起来,创业创新成为时代发展的主旋律。近年来中国的“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不仅确立了创业作为中国经济内生增长的根本动力及源头地位,还吹响了中国经济从工业经济逐步向创新经济、后工业化过渡的号角。如今我们对于“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更需要“冷”思考与“热”拥抱,最终让创业成为最大的创新、让创业成为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通途。任何与“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相关的尝试或实践必须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市场的检验,否则只能是昙花一现的流星及过客,甚至跌入被抛弃或遭唾弃的深渊。只有真正源自社会、民间、市场生生不息的寻利行为、生产性行为,才能回归“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的原本,才能无穷尽地释放一个国家、时代与社会的活力。

1、快公司代表了新经济时代脉搏

从摩尔定律来看,技术生命周期、企业生命周期、产业生命周期越来越短,企业发展不快则亡。在新经济条件下,一个企业需要不断创新创新再创新、创业创业再创业,发展成为梦想大观念潮、视距远见识广、方向准领域窄、模式精做法新、构架轻助力大的快公司。

1.1 从摩尔定律看产业技术生命周期

“摩尔定律”认为,当价格不变时,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晶体管数目,约每隔18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也就是说,每元钱所能买到的电脑性能,将每隔18个月翻一倍以上。这一定律,不仅揭示了信息技术进步的速度,还充分反映了技术生命周期的不断缩短。应该说过,技术生命周期,不仅在企业的微观层面决定着企业生命周期,还在产业中观层面决定着产业生命周期,更是在经济的宏观层面决定着经济周期。长期以来,市场经济中重大技术变化以革命形式出现,普遍认为资本主义世界约每30年经历一次钟摆运动。但在新一轮产业技术革命条件下,新技术日新月异、层出不穷,产业价值链分解、融合、新业态涌现越来越快,各种周期几近从以往的“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长期钟摆,到了目前“三年河东三年河西”的短期钟摆。如今,以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制造业结合,不仅在微观层面诞生了全新的商业模式,还在中观层面形成了全新的产业业态,更是在宏观层面创造了全新的生产方式。这其中,伴随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产业价值链演变飞快,根本没有所谓“基业长青”的百年老店,只有不断创新创新再创新、不断创业创业再创业的快公司。

1.2 不快则亡成为新经济的游戏规则

柯达,曾经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名字。上个世纪90年代鼎盛时,柯达一度占据全球2/3的摄影产业市场份额,拥有接近15万名员工、近300亿美元的市值。但进入数字飞跃时代,面对多次重塑自我的可能,柯达错过了一次又一次机会,直到正式申请破产保护,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在柯达被葬送之后,摩托罗拉、诺基亚、东芝、索尼等等,似乎都在排队等候档期。诺基亚2007年12月市值曾高达1151亿美元,2013年9月以72亿美元低价卖掉手机业务;黑莓2008年6月市值曾高达840亿美元,如今只就能卖个零头……某种意义上,这些企业的“死”该死,因为他们并非死于“他杀”,完全在于慢性“自杀”。这不仅在于其未能把握技术生命周期越来越短的规律,不断创新创新再创新;还在于其未能顺应企业生命周期越来越短的规律,不断创业创业再创业;更在于把握产业生命周期越来越短的规律,不断毁灭毁灭再毁灭。应该说,成长速度快,不仅在于专业领域新,还在于创新能力强,更能体现出发展潜力大。而慢,则是一种病态的集中反映。进入新经济的颠覆时代,很多企业,如同这些大企业大品牌一样,往往因为理念上、治理上、战略上、模式上、管理上,存在视野狭窄、理念陈旧、封闭运营、股权单一、滚动发展、多元业务、产供销人财物一体化等等问题,错过了不断毁灭性创造、变革式创业的时机,要么昙花一现,要么长不起来,要么成为长不大却又死不了的“小老头”。

1.3 加快培育快公司引领新经济发展

所谓“兵贵速,不贵久”,“快”可以先声夺人、可以高位撇脂、可以赢者通吃、可以以战养战。在新经济条件下,快公司不仅需要把握技术生命周期、企业生命周期、产业生命周期越来越短的规律,实现技术上的不断超越、商业模式上的不断验证、新兴业态上的不断生成,以及市场版图的不断重构;还要寻求超周期的周而复生,从一个周期到另一个周期。但究竟如何“快”呢?就产业发展规律、创业发展规律以及企业发展规律而言,主要包括五个层面:一是在价值观念层面,需要梦想大、观念潮。一个企业家的梦想有多大,企业往往就能发展多大;而一个企业家的观念有多新,企业往往就能发展得有多潮。二是在领袖特质层面,需要视距远、见识广。一个企业家想得多远,企业往往就能走得多远;一个企业家的见识有多广,企业往往就能做多大的事。三是在发展战略层面,需要方向准、领域窄。凭借洞察力、判断力及想像力,充分借势、把向、踩点、卡位、做局、顺道,在冬季里找到春天、在红海中发现蓝海。四是在商业模式层面,需要模式精、做法新。凭借灵活性、创造性及实操性,找到一套因势利导、环环相扣、简约而不简单、独特而不可复制、能够轻盈营收的商业逻辑,依托自身长板改变游戏规则、设定行业景框、重置产业版图。五是在资源能力层面,需要是构架轻、助力大。不仅需要内部资源的优化配置,还需要强化外部资源整合的支撑,重在建立着眼外部需求反向配置资源的运行机制及制度安排,降低企业运营及市场分工的交易成本。

2、拥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时代

时值今日,大家对“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仍然有着不同的理解、心态和行动。如何看待“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进而将“虚火过旺”转变为“星火燎原”、“焰焰火炬”已成为重要的话题。

2.1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引领时代脉搏

在“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面前,这是一个充满梦想、激情、热血、汗水与销魂的时代,同样也是一个充斥混乱、浮躁、迷失、唬人与疯狂的时代。无论有人怎么以偏概全地去妄论“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都改变不了创业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使命,改变不了“创业是最大的创新”的灵魂,改变不了一帮“弄潮儿”的时代脉搏与精神。当然,仰望星空的浪漫必须与脚踏实地的骨感相结合,任何尝试或实践必须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市场的检验、社会的体验,否则只能在“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浪潮中做昙花一现的流星及过客,甚至跌入被抛弃或遭唾弃的深渊。

2.2 创业市场上三个不成熟由来已久

只有经过“冷”的思考,才能去“热”的拥抱,创业者经得起任何失败,却经不起过多的戏弄。在创业面前,中国的三个市场都不是很成熟。在创业市场上,不知道为何创业的、缺历练就想创业的、没想明白创什么业的、超越打工当老板的、为了创业而创业的、做生意而非创业的比比皆是;在创业服务市场上,说的胜于唱的、抓眼球经济的、猫给老鼠当伴娘的、老鼠给猫做伴郎的、急于求成的很多很多;而在创业政策上,不但在全国范围内尚未建立起针对纯公共产品、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市场化产品的分类引导扶持体系,还存在到底如何组织扶持更加合适,是人社部门的以创业带动就业、组织部门的党管人才、金融部门的金融政策、产业部门的源头培育、科教部门的创业孵化,还是跨行政系统配置资源等等。

2.3 加快提升中国创业服务发展层级

中国大部分创业服务在基因上、土壤上、架构上、服务上、人力上、模式上还有着天生的不足,需要有着全新的认识。一是如何看待创业的规律?创业的本质规律就是多种不确定的试错,好的服务环境是降低商务成本,好的公共环境是营造创新生态、培育市场,一个短期难以变现的事物如果过“火”,往往是“虚火”。而创业的成功规律是由产业规律与创业者共同决定的,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这个“天”就是产业从分解、融合、跨界运动过程中释放的、迸发的创业机会;这个“人”就是创业者的梦想、决心、魄力、心境、视野、见识、能力、韧性等;这个“谋事”就是领袖人物能否忍辱负重地重构生产的资源配置、技术构成与制度结构,将个人意念转化为集体行动的逻辑。创业比拼的不是热闹、眼球与哗众取宠,而是用尽心力的勤奋与无所不在的灵感。

二是如何看待创业的需求?创业的需求千千万,万变不离四个层面。首先是创业者(团队)成长层面,也就是其以什么样的意识形态、价值主张、意念信念、组合契约、管理经验等促进企业的存活与成长,创业者(团队)的自成长与高水平的辅导培训是重要的,但创业导师不是随便就能担当的。其次是资源配置层面,涉及资金、技术、人才以及场地等方面资源配置,以人脉链接带动专利技术、风险资本等方面的链接是重要的,但不是有了钱就能撬动一切。再就是业务拓展层面,主要是产业链的嵌入、业界关系的拓展、社会资本的充实等,真正的高水平创业指导除了精神鼓舞、管理指引,核心是业务指导。再就是环境生态层面,质优政策环境、产业生态、创新生态、“传帮带”氛围等等是至关重要的,但生态不是扶持政策,而是真正的创业土壤。

三是如何看待政府的作用?应该说政府有培育市场、尤其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公共服务职能,在创业面前不能完全依赖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作用,但要处理好政府作用的市场边界,这个边界依然是哪些是纯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市场化服务等,在支持方式上亦需要更加灵活和政策集成,但需要让科技部门、产业部门以及创新区域走向前台。

3、硅谷创新创业文化演变与发展

在硅谷的形成及其创业企业的发展的过程中,区域创新创业文化得以进一步丰富和延伸,逐步从冒险精神、试错精神、用科技创造财富理念等价值层面,向团队精神、信托机制、社会关系网络等契约层面延伸,再从企业家精神内涵不断丰富发展到追求“改变世界”的伟大梦想,为“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提供了借鉴与思考。

3.1 冒险与试错精神构成了文化根基

冒险精神是解除风险忧虑、正视失败和困难、克服心理障碍的第一关,也是敢想敢干、当断则断的动力源泉。这种甘冒风险的精神和承担风险的魄力成为创建企业、成就事业的起点和驱动创业企业逐步做强做大的信念。试错精神即是积极开拓、展开持续创新。没有试错,则难以形成推陈出新的发展态势。硅谷及其创业企业的成长与发展不但建立于敢于冒险、持续试错两大基石之上,还进一步确立了这种冒险精神、试错精神在新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成为创新创业的文化根基。

3.2 用科学技术创造财富是核心理念

知识和科技是经济总量增长和质量提高的主要推动力,一方面它可能使传统产业的各个环节知识化、技术化,有效地满足传统消费品个性化和质量提高的要求;另一方面它可以根据社会需求层次的提升,催生出一批全新的产业。依托丰富的科教资源与创新资源,硅谷及其创业企业以知识经济发展及科技发展为先导,大力发展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核心的新兴产业,其特点在于通过不断的创新与创业把过去未曾商品化的技术拿到市场去转化,实现依靠知识和科技创造财富。

3.3 团队精神与信托机制是重要契约

在知识经济和新经济条件下,无论是技术创新、产业组织还是市场开拓等任何一个方面或环节,都难以依靠独立的人或孤立的组织来展开和实施。为了更有效的展开创新创业,高科技园区逐步形成了创新创业的契约组合——通过团队精神提升一个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通过信任文化及信托机制优化社会分工与合作,通过社会关系网络集聚和扩散人脉资源与社会资本。随着高技术产业及新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团队精神、信托机制、社会关系网络在硅谷创新创业过程中的作用日益彰显。

3.4 企业家精神是创业创新文化灵魂

尽管在工业时代,创新、冒险、敬业、执着等都已经成为企业家精神的重要内涵——创新是企业家精神的灵魂,冒险是企业家精神的天性,敬业是企业家精神的动力,执著是企业家精神的本色。但在新经济条件下,企业家精神的内涵不断被强化和拓展:奉献成为企业家精神的归宿,无法为社会带来福祉的终归是一种掠夺和剥削;合作使得企业家精神更加博大,不愿与员工分享所有权与经营成果的不但造成大量人才流失,还会造就一批竞争对手;学习成为企业家精神的关键,不善于学习和借鉴的创业者难以适应知识经济以及新经济的发展;诚信成为企业家精神的基石,缺乏诚信将难以在市场经济中立足,也难以在硅谷创新创业网络中实现各种角色的转变。而随着企业家精神的内涵不断丰富,硅谷的创新创业文化日益成熟。

3.5 “改变世界”的梦想成为新高度

“改变世界”已成为诸多创业者梦寐以求的追求。在新经济条件下,新技术产品和工艺是为新商业模式服务的工具,而新的商业模式却可以从根本上创造出一个新的市场、新的产业和新的盈利逻辑。对于硅谷的一个企业来说,找到一个合适的商业模式可以使之在市场夹缝中生存,但是从根本上创新一套商业模式却足以改变整个世界。而这样一套全新的商业模式,其本质是创造全新的价值,既可以包括提供全新的产品、服务,也会伴随着全新的资金运作流程、生产组织运行方式和新的市场开拓。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创新创业的本质在于从对新技术的探索和应用中,挖掘新商业模式的出现,从而能够挑选出最领先的技术,解决最重要的问题,吸引最顶尖的人才,集中最密集的资源,以最快的方式来改变世界的面貌。

4、破除“大众创业”ABC的迷雾

借助“大众创业”带动“万众创新”的发展机制,变传统经济断崖式塌陷为新经济爆发式成长,形成以创业创新为根本驱动力的活力经济,就要把握好创业的本质、逻辑、故事、状态、潮流、契约、体制、机制、误区、环境、文化等。

4.1 创业的本质:价值再造存在方式

创业原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却往往被理解为一个存在生命周期的阶段;创业本是一种承载梦想的事业,却往往被视为一种迫不得已的生存手段;创业原是一种永葆生机的意识,却往往被定义为一种做鸡头的行动。创业最本质的,是一种为了梦想而迸发出的不可磨灭精神、不断超越的信仰和神马都不是浮云的激情。

4.2 创业的逻辑:视野越宽入口越窄

创业死亡谷的跨越,不仅取决于创业企业能否把握、顺应产业价值链分解、融合、重构的规律及趋势,还在于创业者能否基于对自身、对行业、对市场、对企业、对管理的深刻理解认识,用企业家精神驾驭职业经理人才能、商人特质,链接业界关系、穿透价值链、势利结合,成为既定结构和游戏规则的颠覆者搅局者。战略之核心在于借势、把向、踩点、卡位、做局、顺道,在于洞察力、判断力、想象力;商业模式之精要在于眼睛朝外、围绕长板、挖掘卖点而轻盈赚钱,在于灵活性、创造性、实操性。

4.3 创业的故事:想法决定做法价值

人因梦想而伟大;创业者的梦想有多大,企业就能走的多远;人因想法而不同;人因故事而精彩;创业者的故事有多圆,企业就能迈的多高。创业故事是对本我、自我、超我的质朴理解及深度思考,这个故事的基本逻辑是:我(团队)是谁?为什么创业?面对何种机会,从何切入?为何种改变,究竟想做什么?到底以何种方式,提供什么价值?目前做到什么样,最终做成什么样?以多少价值分享,需要何种支持?凭什么就我能成,只能把钱给我?怎么花?

4.4 创业的状态:举轻若重举重若轻

创业的状态就是积极乐观却不失危机感紧迫感;放弃一切浪漫想法却不放弃梦想;不怨天尤人而相信天道酬勤;对创业、市场、投资人保持敬畏;不觉得自己无比聪明而不失偏执;不寻求轻易营收而脚踏实际稳扎稳打;被信任信赖是巨大的压力动力,心存感激合伙人及伙伴;不把未来收益当作现金流,开源节流并重。

4.5 创业的潮流:时代脉搏不可辜负

在创业潮流中,最狂热、最销魂、最具感染力的元素:与生俱来的偏执特质,改变世界的伟大梦想,自由自主的原创思想,生生不息的创业精神,试错验金的创新文化,传帮接代的人脉网络,不拘一格的天使投资,赢家通吃的商业模式。“无中生有”是创意之源;“从无到有”是创业之旅;“有无相生”是创新之要。

4.6 创业的契约:和而不同事业组合

以往企业被视为在一定交易费用区间内替代市场价格机制的价值组织,如今企业更需要被视为和而不同的人在事业上结合的契约机制。具有狼性和激情的大老粗+事无巨细的管家婆+想象力创造力的专家+灵敏灵活的行销人才+有资源的或能捣乱的,往往是最完美的团队。创业团队最本质的,是非常一样而又非常不一样的人事业上组合的契约,非常一样的是价值观、梦想、观念、愿景、斗志和激情,非常不一样的是个性、经历、能力、专长和资源。

4.7 创业的机制:谁创业谁持股掌权

当前合伙制逐步替代雇佣制反映了新经济的企业契约关系及发展逻辑。中国新经济成熟的标志绝非多大的经济体量、多多的一流商业模式,而在于企业有什么样的治理结构及微观经营机制。产权结构的动态调整及长期变动,是创业企业高成长发展的根本制度保障,但如何调、调多少以及如何变、变多大,往往成为一种心结、死结,以及企业长不大的症结。新经济时代的新经济准则,便是逐步打破谁投资谁拥有的机制,让实际创业者有其股、掌其权。

4.8 创业的误导:创业教育有边无界

做小生意叫谋生,求发展求变革叫创业。创业的机会有的是,关键是那时那地是否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创业者往往是天生的,创业学院最好是无形的。创业教育不是布道宗教般的狂热,也不是叶公好龙式的附庸风雅,更不是海选超女式的浮躁,应该崇尚理性、砺炼、商业感觉及链接。中国创业教育的第一堂课,应该讲的是不要急于创业。所谓“兵者,国之大事也”,虽不“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但“不可不察也”。

4.9 创业的环境:谁拿青春去赌明天

有资源的不创业,创业的没有资源,往往是一个地区创业创新的重要弊病。如果拥有较高的行业利润率、较低的准入门槛、面对刚性的需求、可预见的发展前景及政府前瞻良性的市场培育等,将大力吸引人力、物力、财力等注入任何一个行业,即使在高技术领域也可以在短期内重塑一个行业发展的格局。而当社会将一些最优秀的人引导为创新创业人才时,创业自然成为社会发展的常态。

4.10 创业的文化:拥抱创业带动创新

秉承激发个性、以人为本的现代价值,志存高远、独立人格、知行合一的创业品格,无中生有、有破有立、心动即行的创新精神,形成“用科技创造财富”的发展理念,孕育了“容忍失败、宽容异端、鼓励原创”的创新精神和“生生不息、传帮接带”的创业文化,以及“创意挖掘、创业育孵、创新循环”的服务网络。

5、走出“万众创新”XYZ的魔咒

在万众创新面前,只有走出自信心不足、想象力不够、原创性不够、批判性不强、开放性不强、淡定力不够、超视距不够、专门化不够、包容性不强、根植性不强,才能走出山寨式创新、适应性创新、跟随式创新、改良式创新、封闭式创新、浮躁式发展、黄牛式发展、蘑菇式发展、丛林式发展、庸俗化发展。

5.1 走出自信心不足的山寨式创新

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舞台上发生着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创新;初步探索出集产品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产业组织创新、体制机制创新、思想文化创新“五位一体”的创新之路。未来需要从跟随到原创、从适应性创新到引领性创新。创新范式转换不仅要弥补人家发展几百年沉淀下的差距,还要破除几千年来留下的思想文化包袱,更要扫清六十年来累积下的体制机制障碍;对于中国创新发展的判断,应立足于中国欠发达的发展阶段,着眼于中国的超赶战略。

5.2 走出想象力不够的适应性创新

过多的思想钳制与缺乏思想市场,使得中国的缺乏想象力,进而导致创造力不足;在自主创新面前,就要打开脑壳,给一切创新插上梦想的翅膀。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科斯曾经说,“如今的中国经济面临着一个重要问题,即缺乏思想市场,这是中国经济诸多弊端和险象丛生的根源”;在自主创新面前,中国人需要破除思想钳制,必须享受更多的自由,尤其是思想自由,必须更进一步打碎禁锢人们思想的体制、机制障碍。

5.3 走出原创性不够的跟随式创新

传统工业时代,中国以传统跟随式创新、要素驱动发展模式求寻求战略赶超;当前进入新经济时代,亟需围绕新兴产业与自主创新,赢取新一轮科学发展及国际竞争的先机。当前,中国制造走向产业原创,跟随创新走向自立自强,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走向从工业经济到新经济,迫切需要从大产业、大平台、大项目、大企业的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出口带动,走向创业、天使、孵化、集群、瞪羚的创新驱动、价值驱动、内生增长。

5.4 走出批判性不强的改良式创新

以儒家中庸思想、愚化教育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崇尚整体方法论,形成一套强化威权、压制个性、以官为本的价值观念及伦理体系,造成中国人的批判精神、逆向思维不足不够。“不偏不倚”的中庸思想不但在一定程度上冲淡了中国人敢于冒险、积极进取、勇于创新、宽容失败的特质。王阳明与孔子相比,一个崇尚个体方法论,形成一套强调个体、激发个性、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及伦理体系,是创意创新创业人才及新经济的精神领袖;一个崇尚整体方法论,形成一套强化威权、压制个性、以官为本的价值观念及伦理体系。

5.5 走出开放性不强的封闭式创新

真正的开放不仅是企业微观机制上的开放,产业发展生态的开放,还有区域协同创新,更有文化的包容、融合及开放,唯有开放才能敞开心扉、整合外部资源。就微观机制而言,需要企业家心态开放、产权开放、用人开放、管理开放、做事开放,不应该窝里横、一股独大、闷声发大财;就产业层面,需要的是产业链中上下游大中小企业联动发展,形成狼群效应,而不是单打独斗;就区域创新层面,需要形成“政产学研金介用”多位一体的开放式创新格局;而在开放条件下,就是如何发挥企业家的核心组织作用,将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相结合,在全球范围配置资源,比如国际技术转移、跨国并购等等。

5.6 走出淡定力不够的浮躁式发展

真正的企业家和科学家,都是很不容易地进入创新的圈子及制高点,很不容易地对付各种阻力,很不容易地发挥聪明才智实现创新创新再创新,而不是浮躁的骚动。在正常条件下,技术生命周期在摩尔定律下变得越来越短,但中国很多新兴产业的产业生命周期却在运动式革命中,变得越来越短;很多地区、产业、企业没有从自身发展禀赋与时代机遇相结合出发,选择适宜自身个性的模式、方向及策略。

5.7 走出超视距不够的黄牛式发展

不是老黄牛式的埋头苦干,关键是用明锐的目光和灵敏的嗅觉向外看,着眼外部环境、需求及商业活动,针对特定细分市场,反向配置内部资源、调整运作机制、完善经营布局,以最轻盈的方式、最快的速度提供最近产品及服务。

5.8 走出专门化不够的蘑菇式发展

促进新经济发展,需要加强三个专门化、三个循环、三个创新,即要实现创业者的专门化、风险投资的专门化、职业经理人的专门化,在区域层面实现人、资金、信息的循环,以及观念、商业模式和业态的创新。“三个专门化”是高技术创业、高端创新区域发展的组织保障,“三个循环”是高技术创业的聚合过程,“三个创新”是高技术创业赖以取得成功的关键。实现创业者的专门化、风险投资的专门化、职业经理人的专门化是高技术创业、高端区域创新发展的组织保障,才能实现全新的理念、商业模式和产业业态创新,但很多创新主体尚处于个人英雄主义发展阶段。

5.9 走出包容性不强的丛林式发展

可以将国民收入的分配情况用政府的税率、银行的利率、企业的盈利率、居民(员工)的工资率(剥削率)来反映。如是,不同的税率、利率、盈利率、工资率(剥削率)反映了一个国家与社会的激励结构。中国社会激励结构的问题在于创造财富的难以获得优先超额回报,尤其是掠夺式税收、利息导致丛林法则的盛行,整个社会发展缺乏包容性。在财富分配的过程中,政府、银行、企业、居民所得的财富或收益源于特定政治经济体制、分配体系等因素;良好的生态环境的核心,是让真正创造社会财富的人以更低的交易成本、更集中的精力,获得优先超额回报。

5.10 走出根植性不强的庸俗化发展

马克思·韦伯则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将富兰克林视为资本主义精神最完美的代表,并从他的这些话中解读出那种植根于新教伦理基础上的“资本主义精神”。一个国家或地区创新需要根植民族文化与特质,区域创新需要挖掘区域个性,产业创新需要实现原创发展,企业创新更需要品牌核心价值,没有文化价值主张的创新都是没有冲击力、感染力、持久性、爆发性的创新。

6、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创业类型

创业是实现个人价值与梦想最大的最直接的通途,不宜为了创业而创业,不宜为了弄潮儿而时髦,是一场“只为生命的远行”的修行。尽管创业分类较多,但从创业主体及其价值作用来看,创客极客(变革式)创业、科技人员(团队)创业、青年(大学生)创业、跨区域创业者创业、系列创业者创业、职业经理人创业、产业组织者创业、集团内部创业、企业二次创业、自由个体创业十大类型应该成为主流。

6.1 创客极客(变革式)创业

主要指一类努力把各种创意转变为现实的人,或者是一类以创新、技术和时尚为生命意义的人,通过创业实践概念想法转变为具有变革式、颠覆性的时代创意、产品技术、商业模式的创业行为模式。该类创业侧重于无奇不有的创意、变革式创业、颠覆式创新,往往是一个不经意的点子或想法,再加上一个创业团队、天使投资,很可能在短时间内发展成为估值、市值较高的新兴企业、高技术大公司。其成功关键,依赖于大量创业创意创新人才的汇聚、发达的天使投资网络、与创意想法相配套的产业生态、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创客(极客)空间“鼓励异端、宽容失败”的文化环境。

6.2 科技人员(团队)创业

主要是国内外科技人员在掌握一定核心技术、市场经验、业界关系的基础上,尤其是借助创业投资、团队创业、“技术跟着人走”等机制,通过“下海”创业加快将先进技术转化为成熟商业模式的创业行为模式。如何转变技术人员“知识分子”浪漫有余而商人不足的基因,打破技术自恋与封闭创新,从商业模式的角度反向看待产品技术架构,实现科技人员向创业者、创业者向企业家转变,是科技人员创业成功的关键。其中,对于海外归国科技创业者而言,能否将国际先进技术、管理经验等与本土世界相结合;对于团队创业而言,如何将团队成员情感基础与市场规则的有机结合,在权责及利益的分配上存在理性及动态的协调机制,都是不可缺少的因素。

6.3 青年(大学生)创业

基于一定职业、学业积累,既没有明显的科技人员创业色彩,也没有职业经理人创业、系列创业者、跨区域创业者等光环,从贸易销售、生产制造、研发创新等不同行业、不同环节介入,致力于独立成就事业的创业行为模式。这种类型的创业往往呈现出多领域、多层次、多形式、存活率低但生命力强等特点,是推动全面创业、保持经济社会发展活力的重要力量。作为积累沉淀相对不足的创业类型,青年(大学生)创业成功创业的核心,在于创业者本人能否准确把握、顺应产业价值链分解、融合、重构的规律及趋势,能否基于对自身、对行业、对市场、对企业、对管理的深刻理解认识,用企业家精神驾驭职业经理人才能、商人特质,链接业界关系、穿透价值链、势利结合,成为既定结构和游戏规则的颠覆者搅局者。

6.4 跨区域(创业者)创业

指频繁来往于两个以上国家或地区,从事创业的创业行为模式。这类创业者在两地的生活和工作,能够及时把握最新技术热点和趋势,了解最新商业模式和理念,与两地各类创新资源建立密切联系。在“飞来飞去”过程中,跨区域创业者将两地的创新资源整合在一起,甚至承担了产业组织者的角色。跨区域创业能否取得创业成功的关键,在于能否充分把握两国或两地区的发展差异、国际分工、市场缝隙、资源禀赋等,通过产业梯度转移、技术移植、商业模式复制等,将先进技术项目、商业模式、管理运作经验在国内落地或移植,直接代表母国(地区)嵌入全球产业价值链。

6.5 系列创业者创业

在把企业创办到一定程度之后,或者将企业卖出,或者聘请职业经理人继续经营企业而自己去创办新的企业,不断创业创业再创业。这类创业者一般不随着企业做大而跟着成为公司CEO,要想让企业发展得更快,创业者必须在完成创业后主动退出。尽管这类复合型或专业型人才在各自的领域中积累知识、发现技能,从而不断地提高工作效率,但其核心在于系列创业者本人需要在跨界发展方面有十足的天赋和经验,具有较强的跨界整合能力。

6.6 职业经理人创业

企业集团的职业经理人,在发现一定创业机会后,将自己成功的管理经验、人脉资源、业界关系及行业背景向其他产业技术领域转移或复制,创办新兴企业的创业行为。这类创业者能否创业成功的关键,在于能否打破职业经理人本身的局限或不良基因,比如能“做大做强”却难以“从无到有”、能“飞得高一点”却经不起“失败”等,需要有“认准了就做”、“敢想、敢作、敢当”的个性与气质。

6.7 产业组织者创业

一批企业家、投资家在取得商业成功后向产业组织者转型,以金融资本为杠杆、以行业经验及管理经验为支撑,聚焦新兴产业技术领域整合创业资源,打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产权关系,推动整个产业技术链条的发展。这类创业往往需要一个能够站在新兴行业技术前沿,对产业发展前景有准确的判断,对商业模式设计、企业管理运作、市场开拓有丰富经验,并在人才、资本、技术等方面有较强产业组织能力的核心人物或团队,能够通过聚焦某一产业技术领域,整合社会有关创新创业资源,开创产业组织、创业培育的全新模式。

6.8 集团内部创业

主要指集团公司立足原有经营范畴、产业领域、资本积累以及管理机制等及再创新,针对新领域、新模式、新业务、新市场等,鼓励内部员工以股权、期权、虚拟期权等方式投资运营新的经营实体的创业行为。该类创业类型主要发生在具有一定规模企业,通过发展模式的移植、资源的外溢所形成的,其成功关键在于能否建立全新的管理模式、管理理念、经营业态、商业模式,打破依托企业在管理、人力结构、发展方向上有较大约束和障碍。

6.9 企业二次创业

企业在经过一定发展阶段,并完成资本原始积累、业界关系沉淀后,借助新思想、新模式、新技术、新业态,向新的领域、新的市场、新的产品等方向再创业。核心是如何重组企业家创业者的“基因”,能否打破惯性思维及发展路径依赖,找到全新的领域、全新的商业模式、全新的产品服务、全新的新兴市场。

6.10自由个体创业

主要包括自由职业者及广大个体户。无论“自由”抑或“个体”,本身既是创业灵活的优点,又是难以迅速成长的问题所在。

7、创业者需要怎样的气质与心态

绝大部分创业者、企业家身上,都有一种共同的气质和心态,几乎可以用具有褒义色彩的“恶霸、无赖、流氓、地痞、马贼、土匪”来概括。在这个语境下,一个成熟的创业者或者成功的企业家,在战略上流露的是恶霸、无赖的气质与心态,在行为上展现的是流氓、地痞的气质与心态,在策略上体现的是马贼、土匪的气质与心态。

7.1 “恶霸”:为全新改变而生,看不惯一切不顺眼

在熊彼特看来,企业家的创新就是“创造性的毁灭或者毁灭性的创造”。这种视角放在今天,对于成熟的创业者而言,其使命是不断地颠覆和重构特定的、既定的行业发展格局、产品服务形态、技术有机构成或者生产制度结构等。要么产生全新的产品、全新的技术,要么形成全新的业态、全新的服务,要么开拓全新的市场、全新的产业,有的甚至是能够从事“改变世界”变革式创业。应该说,很多创业者天生是领导者,其原动力则是“为全新改变而生,看不惯一切不顺眼”。更准确地说,这种“霸”就是看着什么不顺眼就通过企业家式的创新去改变;这种“恶”就是生而为赢、就是强烈的使命感、就是信奉自己的判断。

7.2 “无赖”:知其不可而为之,现实的理想主义者

应该说,创业本身是一个从无到有、无中生有、有无相生的过程。任何创业几乎都不是万事俱备以后而成功的,所谓“没有条件创造条件”,相反很多条件都具备反而难以创业成功。真正的创业者身上都有着偏执的一面,往往做常人难以预料之事。所谓“无赖”,就是没有什么资本却赖着不放。这种创业者,之所以如此无赖,是因为很多人在实现目标的路上看的更多的是困难,但他更多的看到的是坚定不移的目标,以及由以产生的解决问题的办法。进一步而言,在很多真正的创业者还是现实的理想主义者,不因有利可图而为之,做一个机会主义者;不因无利可图而不为,能够挣自己该挣的钱。

7.3 “流氓”:我是流氓我怕谁,敢想、敢做、敢当

一般而言,真正的创业者和成功的企业家都是具有洞见力和执行力的,天生具有“我是流氓我怕谁”的基因。这种“流氓”气质,一是体现在敢想,没有什么做不到的、只有什么想不到的,连想都不敢想的就只能跟着干活啦;二是体现在敢做,核心是认准了就做,有限力量做无限的事,而非坐而论道;三是体现在敢当,勇于承担责任和风险,而非像一帮书呆子一样患得患失。所以很多企业做起来的、做的大的,往往不是一帮知识分子,而是一帮老土冒;甚至中国历史上很多开过皇帝,出身都是地痞流氓。

7.4 “地痞”:我的地盘我做主,边做、边想、边改

现在西方关于行为模式有个说法,叫做想、测试和做,也就是“think、test、do”。其基本逻辑是,先想好了,再去测试,然后再去做。应该说,这种新为逻辑一般都是教科书意义上的。很多创业者,更多的是采用更粗暴、更干脆、更利索的逻辑,不是从think到test、再到do,而是在做的同时边想边改。尤其是在新经济时代,当你想清楚,当时测试完毕,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很可能就不是你啦。所以现在很多企业家看不上商学院的教授,或者说现在商学院所传授的内容基本都过时啦,是因为想得太多做的太少,尤其是缺乏具有实践体验的深度思考。

7.5 “马贼”:无所不用其极之,不达目标贼心不死

这里所说的“无所不用其极”并非是庸俗意义上的为了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核心说的是作为一个创业者、企业家的适应性、灵活性、权变性。这种适应性,就是随遇而安,与其是一个批评者,还不如是一个积极的建设者,通过发展来转移矛盾和解决问题;这种灵活性,就是更加懂得变通,不是非黑即白失望、一根筋的逻辑;这种权变性,就是以不变应万变、随机应变,要根据事件、时间、地点、人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策略。而这里所说的“不达目标贼心不死”,是执着、是百折不挠、是屡败屡战、是越挫越勇。

7.6 “土匪”:办法总比困难多,没有什么能够阻挡

刚才我们说在困难与目标面前,真正的创业者更多地是看到了目标所附有的希望,而非过程中的困难。只有在任何困难或问题面前,都积极乐观、穷则思变、绞尽脑汁、用尽心力,方能变被动为主动、变劣势为优势、变挑战为机遇,而不是一味地做怨天尤人的懦夫。所谓“办法总比困难多”,只有具有这种“匪气”,才能“没有什么能够阻挡”。

8、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创业导师

尽管在不同场景和语境中,专家、导师的背景、风格、偏好、角度、水准不一样,创业指导水平不一。以下借助创业导师点评场景,分析创业点评方式及其话语结构,但更像是我们需要怎样的创业导师。

8.1 良师益友型

好的点评一般不对具体的BP内容做点评,毕竟市面上99%的BP都很粗糙,很多时候甚至没有必要对其BP过于批判或外科式手术。在此背景下,这种点评方式主要是结合创业团队在什么条件下,到底有什么、到底想什么,到底创一个什么业、到底怎么创这个业。具体而言,主要是帮助创业者回答四个问题:一是情怀上的不忘初心,回答到底为什么或为了何种改变而创业;二是认识上的追本溯源,回答到底提供什么产品或服务;三是战略上的以小见大,视野越宽、战略越窄、想象空间越大;四是模式上的以简驭繁,回答如何简约而不简单。

8.2 文案专家型

如果用专业的眼光来看,很多商业计划书基本上都不合格,核心问题是对创业的本源之问题缺乏深度的思考。在此背景下,这种点评方式主要是协助创业者回答是否/能否有钱可赚、是否/能否有市可做、是否/能否更加轻盈、是否/能否规划清晰、是否/能否有故事可讲。具体而言,主要是帮助创业者深化对“商业计划书”的认识,“商”就是回答如何赚钱,“业”就是回答做什么事,“计”就是回答何种玩法、“划”就是回答什么蓝图、“书”就是形成湿的故事

8.3 战略顾问型

一般而言,战略顾问最容易立足外部诊断、内部诊断等SWOT分析的基础上,就创业项目的发展做出自己的判断,而不是基于经验和感受。在此背景下,这种点评方式主要是借助理性的分析判断与经验的实际支撑,就创业项目的发展做出综合判断或专门判断。具体而言,就是帮助创业者回答:一是到底有什么机会、卖点、长板和前途;二是到底有什么风险、问题、短板和顽疾;三是到底需要做什么、怎么做、如何才能做好。

8.4 案例研究型

在当前条件下,很多创业项目基本上都能找到这个领域或者其他领域最佳商业实践与一般发展规律,而足以使得很多创业少走弯路。在此背景下,这种点评方式主要是帮助创业者在把握自身领域的一般规律与发展经验基础上,更快地找到适合自身的发展方向。具体而言,主要是帮助创业者回答如下问题:一是这究竟是一个什么类型或者什么性质什么行业的创业;二是这类创业项目一般的发展规律及成功关键是什么;三是在此条件下这个企业究竟有什么问题或障碍;四是未来这个企业有什么样的发展方向。

8.5 治病救人型

对于任何创业项目的点评,不应该说这种项目我见多了、你很难做好,或者说这个企业不怎么样、这个企业很好等等,关键在于治病救人。在此背景下,这种点评方式核心是结合问题导向,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而非停留在说人有病的层面。在这种语境中,基本逻辑有三点:一是这个创业 (企业/模式)有没有病、有什么病、为什么有病;二是到底还有没有价值、有没有长板、有没有救或该不该死;三是如果有救或该死,到底怎么救或者怎么死,而不仅仅是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未来然。

8.6 因循诱导型

对于很多发展前景良好的创业项目,不必拘泥于问题的解决,更多的需要通过创意激发和因循诱导,找到更大的迎刃而解的发展方向。在此背景下,这种点评方式核心是结合发展导向,通过点出更加靶向、轻盈、快速的发展模式,以新的发展去解决问题和矛盾。具体而言,主要是帮助创业者回答如下问题:一是这个项目最大的机会/愿景(应该)是什么;二是这个项目最大的挑战/问题是什么;三是这个项目未来成功核心/内核是什么,或者这个行业究竟应该怎么做/有没有变革的可能;四是这个项目最大的走向/商业逻辑/建议是什么。

8.7 浅出深入型

如同“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一样,通过实践谈本质,再通过本质关联发展,找到事物发展的内在逻辑,是简约而不简单的处理方式。在此背景下,这种点评方式核心是从周边的事件或案例入手,揭示创业项目走向成功的关联和关键,并提出醍醐灌顶的发展走向。具体而言,主要是帮助创业者回答如下问题:一是结合最新潮的、最热闹的、最成功的事,谈最大的机会、最新的趋势、最本质的规律或者最强劲的脉搏;二是从这些故事、机会、趋势、规律、脉搏看来,这个创业项目与之有何关联以及到底有没有引领的、爆发的、井喷的可能;三是如何把这种可能转化为现实,及其所需要的愿景、方向、做法、途径与必要条件等。

8.8 狂轰乱炸型

在创业大潮中,尽管各类创业都要支持,但也难免存在伪创、乱创、瞎创、胡创的成分,或者对不同发展方向、模式、逻辑的争议。在此背景下,这种点评方式主要是结合创业项目的创业动机、创业前景、创业方向、创业模式、创业条件、创业团队等予以“炮轰”,使得创业更加理性、审慎和开放。尽管针对的问题是集中的,但往往“炮轰”的具体方式不一样。

9、遵循怎样的新经济创业方法论

以人的价值为根本、以机会的洞见为起点、以想法的变现为通途、以长板的放大为主轴、以人脉的链接为入口、以知行的结合为活力,最终体现为“以爆发式成长为结果”,姑且称之为非常“6+1”的新经济创业方法论,或者叫新经济创业七步成诗法。

9.1 以人本的价值为根本

在以往经济形态下,创业往往可以被理解为形成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源自于熊彼特意义上的“企业家的创新”。这其中,企业家这种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这种生产函数主要体现的是在一定生产的技术构成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与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关系,还处于“投入-产出”的段位。在此条件下,成功的创业者、企业家的核心,是看准了、认定了市场方向,在通过资本化的资源配置产生新的生产方式、创造生产力和财富,基本上可以说是要素、人力等生产要素跟着资本走、跟着市场走。但在新经济条件下,创业的本质在于一种价值再造。这种价值再造的核心,是如何把人的,准确地说,应该是一群和而不同人的价值或潜能转化为商业价值。在这个过程中:一是创业的主体变了,不仅是一位具有领军性质、灵魂作用的企业家,还有和而不同的一群创业者,雇佣制让位于合伙制;二是企业的性质变了,企业不再是科斯意义上的、在一定交易费用区间内替代市场价格机制的价值组织,也不是一个人或几个人的企业,而是和而不同的人在事业上组合的契约机制,本质是不同代际、非常一样而又非常不一样的自然人结为不断延展、传承、沉淀的法人超越有限理性;三是价值形成机制变了,人因创业而更有价值、把潜能释放,进而把这种价值转化创新价值、服务价值、使用价值,最终转化为商业价值;四是资源配置方式变了,资本、技术等资源都跟着人走。这其中,反映的一个规律是,好的创业一定是能够将人的价值得到充分的尊重、挖掘、释放、延展和挥发的企业组织。

9.2 以机会的洞见为起点

应该说,成功的创业不仅仅是创业者、企业家决定的,也是产业运动规律决定的。在以往经济形态下,一个创业者能否成为企业家,核心是在产业价值链分解、融合、新业态涌现的运动规律中,借势、把向、踩点、卡位、顺道,说的直白一点叫做“把握战略机遇”。但这些战略机遇还存在一定的刚性:一是技术生命周期较长,产业变化没那么快;二是产业价值链的语境,在一个产业内审视的视角;三是存在一定的市场盲点甚至蓝海。但在新经济条件下,这种具有一定刚性的战略机遇越来越少,由于技术生命周期越来越短导致产业变化越来越快,在一个产业领域的价值链分解融合到了多个产业领域的跨界融合,而产业价值链意义下的蓝海基本上是个假说。但新经济意义上的成功创业,一定是在技术生命周期越来越短、产业加速跨界融合条件下“洞见演化机会”,只有将一个个连续的商机、一个个可能的市场化零为整,方能在新经济条件下“把握战略机遇”。这种机会的洞见,核心是利用宏观产业生态、中观产业业态、微观商业模式的视角,通过穿透价值链实现跨界融合。这其中,一个成功的创业,首要的是提升对未来、对跨界融合等方面的洞见能力。

9.3 以想法的变现为通途

在要素驱动阶段,在一定的生产技术构成、生产的制度结构条件下,土地、资源、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投入最重要。在这个创业过程中,这些生产要素组合的越好就越能适应市场,就更容易走向创业成功;而这些生产要素投入的越多,往往就会产生更多的生产力和财富。而在投资驱动阶段,资本最重要。如前所述,技术、人才、资源等都跟着资本走,往往是一个经济体的投资率越高经济增长就越快,一个创业“烧”了很多钱然后存活。但只有到了创新驱动阶段,想法在创业过程中越来越发挥主导作用。这是因为业态可以跟随,技术可以超越,模式可以模仿,但模式背后的、具有一定价值取向或主张的思想、梦想、想法是难以跟随、超越和模仿的。这其中,想法对于一个新经济意义上的创业,主要有如下的影响或作用机制:一是现实的理想主义是创业想法的原动力,这种原动力直接决定着一个创业的价值主张,也即伟大的创业源于伟大的想法、伟大的梦想;二是想法决定做法、思路决定出路,由于想法的不同就能产生具有不同价值的商业模式;三是技术成为实现想法的门槛或工具,需要用新思想驾驭新模式,新模式架构新技术,新技术衍生新业态,不断激发新经济的脉搏。

9.4 以长板的放大为主轴

在工业经济条件下,创业环境是具有一定刚性的产业价值链分解融合,竞争位势在于抓住商机、谋利重于谋势,一个个地挣小钱;社会分工倾向于纵向一体化;竞存方式是从你无我有到你有我专;发展的关键则是弥补不足、对冲劣势。其背后的理论假设是木桶原理,也就是说水桶盛水多少取决于最短那块,克服短板就找到事物发展瓶颈,就可提升整体发展水平。在这种理论假设下,一个成功的创业,就要遵循四平八稳的“雷达图”原则。但在新经济条件下,创业的环境进入了跨界融合新时代,一个成功的创业在于如何谋势、做局,然后一个一个的挣大钱;竞存方式从你有我专到你专我精;一个成功的创业在于立足长板超越一般游戏规则,独树一帜地建立自己的王国,成为既定产业格局及游戏规则的挑战者、全新游戏规则的制定者,而非特定游戏规则的接受者。因而在新经济条件下,让长板更长不仅是创业企业改变行业格局的主轴,还是构筑商业模式、塑造优势的依托,最终将特色优势变现为新的游戏规则及竞争优势,让企业的长板更长、更有价值。

9.5 以人脉的链接为入口

自主创新的背后是创新资源的配置能力,同样成功创业的背后也是创新资源的配置能力。在制造业全球化、服务业全球化条件下,大宗资源、小宗商品等产业要素是全球资源配置的核心,传统物质资本、低成本制造、大小宗商品贸易、国民待遇为经济活动的主旋律,一个产业或者创业能否成功,在于能否承接国际产业梯度转移及服务外包。这个梯度转移主要是在跨国公司主导下,哪里便宜向哪里布局,进而生成一批本地化的产业价值链。所以在以往条件下,一个创业能否走得更远在于能否融入国际产业价值链并占据什么样的环节。但在创新全球化条件下,人才、资本、技术、知识等创新资源成为全球资源配置的核心,尤其以自由贸易、绿地投资、跨国并购、技术转移、跨区域创业、高端链接等成为国际经济活动的主流,哪里有思想源头、技术源头、资本高地,创新资源就流向哪里。这其中,一个地区、产业、企业的链接能力成为整合资源、配置资源的核心,既要与创业高地展开高端链接,又要与新兴市场高端辐射,最终置身于一个全新的产业生态、创新生态之中。而在生态视角之下,建立链接依靠的就是跨区域创业与建立人脉,核心的机制是以人脉链接带动专利技术、风险资本、经验知识的链接。在这个链接的过程中,实现四种资源的高效对接及循环,即人才的结合与循环、技术的移转与循环、资金对接与的循环、知识传播与的循环。创业者到企业家的核心,是整合配置、组织动员相应创新资源,将先进技术转化为成熟商业模式,传统产业价值链,嵌入全新的产业生态之中。

9.6 以知行的结合为活力

用技术生命周期的视角来看待,一个产品技术主要历经基础研究、共性技术研究、商业应用研究、商业开发、工艺开发、规模生产等环节。在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内,从基础研究到共性技术研究一般是高校院所的事情,而从共性技术研究、商业应用研究、商业开发、工艺开发到规模生产是企业的事情。当然对于中国,基础研究是高校院所的事情,规模生产是企业的事情,剩下的是说不清的事情。也就是说,在企业家与科学家、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科学与技术、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之间,还在高校院所创新源头、企业创新主体之间存在一定的分工。但伴随技术生命周期越来越短,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所在,必须从技术生命周期的后端向中前端前置。这就意味着研发需要与产业化一体,这就意味着科技创业是最大的科技成果转化,这就意味着科学家的企业家化,这就意味着技术需要跟着人走,这就意味着知行合一。这里的知行合一就是创业,创业成为最大的创新,而创业创新则成为一个企业、一个行业、乃至一个经济体的发展活力所在。而“知行合一”意义下的创业,就是打破企业生命周期、产业生命周期,不断创业创业再创业、创新创新再创新,永葆创业生机,超越“百年老店”的过时思维。

9.7 以爆发式成长为结果

在传统工业经济条件下,一个创业或者企业的发展逻辑往往是滚动式的,往往是通过销售贸易代理、进入生产制造、再进入研发创新,最终形成“产供销人财物”一体化发展机制,被锚定在既定的产业发展格局、市场竞争格局之中。在这种滚动发展机制下,不仅是一个创业、一个企业的土地、能耗、投资、人力等等统统可以计算,其产出、税收也是可以遇见的,体现为线性增长。而在新经济条件下,创业是爆发式成长、几何级增长。只要有一个好点子、好队伍,加上必要的先进技术、充裕的创业资本,就有可能迅速成为高成长瞪羚、独角兽企业、甚至世界500强企业。一个创业能做多大,在于这个企业的梦想有多大;一个创业能做走多远,在于这个企业的见识有多广;一个创业能跳多高,在于这个企业的段位有多高。


结语

自从“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以后,我们既看到了很多正面的现象,也看到了不少负面的问题。当前及未来,只有解决了这三个市场的不成熟,才能回归真正的创业环境、生态、氛围。无论是创业行为、创业服务还是创业政策,都要符合创业发展的内在规律,进而实现三个市场的有机调理:

对于创业行为,创业的本质是一种试错,是一条为了梦想孤注一掷的不归路而不是浪漫的娱乐,比拼的不是热闹、眼球与哗众取宠,而是冷静审慎的思考、认准了就干的气质、用尽心力的过程、无所不在的灵感以及永不言败的精神。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创业,但创业的机会有的是,关键在于你是否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这个“天”就是产业从分解、融合、跨界运动过程中释放的、迸发的创业机会,而这个“人”就是创业者的梦想、决心、魄力、心境、视野、见识、能力、韧性。

对于创业服务,核心是坚持创业服务业应有的商业伦理与道德情操,任何一个服务机构必须扪心自问和认真回答,到底是否真正解时代、了解创业、了解创新、了解企业、了解产业,累积了多少专业服务沉淀、专业服务能力、专业服务队伍、专业服务模式、专业服务资源,到底哪些钱该赚、哪些钱不该赚,如何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与政策效应的统一,如何更加开放创新,以培育良好的创业净土和生态。

对于创业政策,营造良好创业创新生态的根本是如何让真正创造财富的人以更低的交易成本、更集中的精力获得优先超额回报,最本质的就是税率、利率、租金降低,让利润率、报酬率提高;核心是区分哪些是纯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市场化服务,进而针对不同的产品属性提供不同强度、力度、方式、机制的支持;关键是打破以往人社部门的以创业带动就业、组织部门的党管人才、金融部门的金融政策、产业部门的源头培育、科教部门的创业孵化的分割,实现跨行政系统配置资源,形成开放创新的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