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战略咨询牵头承担的全国首个高新区2035创新驱动发展行动纲要发布

  • 长城战略咨询
  • 2018-06-21

长城战略咨询于2016年9月受东湖高新区委托,在全国高新区率先开展“2035”未来战略研究,旨在为东湖高新区未来创新驱动发展指明方向,为建设“世界光谷”进行谋划。2017年12月4日,由中国工程院、武汉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中国光谷2035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研究院士专家咨询会”在北京举行,34位院士专家参与课题的咨询工作,并高度肯定课题研究成果。2018年5月21日,经报武汉市人民政府审定,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正式印发《中国光谷2035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纲要》(以下简称《纲要》)。


  • “三步走”战略

按照党的十九大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部署和《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要求,立足光谷实际,瞄准发展目标,实施“三步走”战略。

第一步,到2020年建成全球一流的高科技园区,成为全球创新创业网络的关键节点,“中国光谷”享誉世界,实现“美国有硅谷、中国有光谷”的发展格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在光通信、激光、空间信息等领域创新水平跻身世界前沿,研发投入强度达到10%。产业加速迭代升级,成为全球光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高地,生物产业与智能产业竞争力持续提升,数字经济蓬勃发展,若干细分领域进入全球价值链中高端,为打造“芯-屏-端-网”万亿级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奠定坚实基础。企业培育富有成效,年新增创业企业超过2万家,培育瞪羚企业400家,高新技术企业超过2500家。

第二步,到2035年综合实力进入全球高科技园区前列,成为全球创新创业网络的重要枢纽,基本建成“世界光谷”。光通信、新型存储、空天信息等战略领域创新水平全球领先,人工智能、精准医疗等领域形成竞争优势,重点产业进入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科技创业和风险投资活跃度居全球前列,瞪羚与独角兽企业大量涌现,培育若干世界级企业,形成充满活力的企业生态群落,成为全球新兴产业重要策源地。

第三步,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全球领先的高科技园区,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创业中心,全面建成“世界光谷”。走出一条具有光谷特色的创新驱动发展道路,形成适合科技产业“领跑”发展需求的创新治理体系和创新创业文化,建成一批世界一流的科研机构,涌现出一批引领全球的原创性科技成果,培育一批全球领先的创新型企业,为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世界科技强国、现代化强国提供重要支撑。 

  • 总体部署

《纲要》明确了“一个生态、双轮驱动、三条路径、四大经济”的总体部署。

“一个生态”是指构建具有光谷特色的全球创新创业生态高地。推动创新思想的高效激发、碰撞与交流,全面提升创新主体洞见能力,建成主体协同高效、要素自由流动、文化开放包容的全球创新创业生态高地。

“双轮驱动”是指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相互协调、持续发力。不断强化科技创新引领作用,加强技术攻关,形成持续创新的系统能力;加快破除一切制约创新的思想障碍与制度藩篱,统筹推进科技、经济、社会治理等改革,最大限度释放创新创业活力。

“三条路径”是指实施企业创业成长、科技创新转化、全球开放链接三大路径。鼓励各类创新主体在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等方面创新创业;打通科技与经济结合的通道,增强内生发展动力;坚持扩大开放,增强国际化水平,以全球视野推进创新驱动。

“四大经济”是指大力发展智能经济、网络经济、平台经济、健康经济,推动产业交叉创新和跨界融合,培育战略性、引领性、前沿性新兴产业,打造世界级创新型企业,聚合高层次人才、资本、技术等创新要素,优化产业发展生态,打造全球新经济发展高地。

  • 五大任务

1、建设新兴产业生成中心

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历史机遇,深入推进“五谷”共建,加快布局光电产业、生物产业、智能产业,推进技术群体性突破与产业跨界融合,构建多元应用场景,建立新业态发展赋能机制,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原创性新兴产业集群,形成适应新经济发展要求的高能级现代产业体系。

——打造世界一流的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大力推动光电技术泛在化、融合化、智能化发展,攻克上游材料器件和装备等关键技术,进一步强化光通信、激光等优势领域领跑地位;加快推进国家存储器基地建设,在存储器、新型显示等战略领域实现追赶超越;战略布局物联网、5G/6G通信、量子信息、MEMS、Micro LED等新兴领域,抢占光电产业发展先机。

——打造具备国际竞争力的生物产业基地。把握生命科学纵深发展,生物技术与光电、智能技术融合创新趋势,突破基因编辑、细胞免疫治疗等核心技术,推动生物医药、医疗器械、生物农业等领域走在全国前列,加速发展精准医疗、智慧健康等前沿领域,推动生物服务业态创新,打造我国最活跃的生物健康总部基地、区域智慧医疗互联枢纽、精准诊疗应用示范中心和“中国种都”。

——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智能产业基地。抢抓人工智能发展重大战略机遇,推动智能技术链式突破,促进人工智能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加快布局新一代人工智能新兴业态,进一步强化空间信息服务、网络直播等优势领域领跑地位,推动智能制造装备、智能终端等领域迈入全国第一方阵,加快发展AR/VR、网络安全、区块链、无人系统、多源时空大数据、人工智能芯片、智能传感器、氢能汽车等新兴领域,建成国内一流的智能技术先导区、智能产业策源地及智能应用示范区。

2、厚植企业创业成长沃土

围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需求,秉持“双创永远在路上”理念,全面推进科技创业孵化载体建设与服务升级,有效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支持前沿技术与颠覆式技术创业,打造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活力生态群落,建成全球最具吸引力的科技型企业创业成长栖息地。

——培育高端创业主力军。支持楚才(校友)、大学生、高校院所科研人员、海外高层次人才等高端创业“新四军”,开展前沿技术、颠覆式技术、未来技术创业,有效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打造全球创业最活跃区域。

——打造瞪羚与独角兽企业栖息地。加强瞪羚与独角兽企业引进和培育,支持第三方机构整合国内外优质资源建设瞪羚俱乐部、瞪羚学院、独角兽公园等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战略管理、决策领导、资本运作等方面智力服务,打造全球最具吸引力的高成长企业栖息地。

——建设全国创业服务引领区。鼓励高校院所、领军企业等主体建设多元化孵化载体,唱响“光谷青桐汇”、“东湖创客汇”、“楚才回家”、“3551国际创新创业大赛”等创业活动品牌,引进世界顶级众创空间,完善创业活动、创业导师、创业投资等创业服务体系,形成全国领先的创业服务能力。

3、打造科技创造转化高地

面向国家战略需求与产业发展需要,建设若干世界级科技创新基地,围绕光谷主导产业组织攻克一批“中场突破”技术、“临门一脚”技术和“卡脖子”技术,超前布局前沿引领技术、颠覆性技术,打造若干“国之重器”,培育一批科技产业领域的国际“领跑者”,打造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与转移转化高地。

——打造全球重要科技创新源。提升引领前沿的源头供给能力,推进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精密重力测量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建设,在光电、精密测量、空天信息、生命科学等领域筹划建设若干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科技创新基地,加快建设一批跨学科、跨领域的前沿科技创新基地。提升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推进国家信息光电子创新中心等建设,加快在先进存储器、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北斗导航、生物医药、海洋工程装备等领域建设一批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国家级科技创新基地。推进新型研发机构与组织发展,在芯片、纳米与量子、人工智能、区块链等领域建设一批产业技术研究院。

——建设技术转移转化示范区。创新成果转化机制,探索赋予科研人员科技成果所有权和长期使用权,支持工研院探索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新机制和新模式,鼓励高校院所技术转移机构探索市场化运营机制。支持企业开展跨国技术转移与并购,联合国际一流科研创新机构开展技术研发与转化。建设多类型技术转移转化平台,构建技术交易、技术经纪、科技金融等资源与服务高度融合的技术转移体系。

——构建军民融合创新发展区。推动军工单位与高校院所围绕智慧海洋、光智能、地球空间信息、数控系统等领域,共建军民融合协同创新平台和产业化基地,促进军民科技成果双向转移及产业化。鼓励“民参军”,探索“三证合一”试点,试点集中采购、公开招标、竞争性谈判等采购模式,打造改革创新先行区。推进“军转民”,探索开展军用技术再研发降密、解密试点,鼓励军工企业和国防科研机构参与民用紧缺技术研发,支持军工企业参与民品生产。

4、构建全球创新创业网络

深化自由贸易试验区与自主创新示范区“双自联动”,主动对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系,建设国际化协同创新创业平台,聚集全球创新能量,全面提升全球高端创新资源配置能力。

——深化自贸区改革创新。深化国际投资体制改革,全面实行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与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全面放开一般制造业,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推动国际贸易转型升级,建设光谷内陆自由贸易港,加快发展贸易新业态,建设光谷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推进“三办”改革,完善国际化政务服务环境,营造国际化、法治化、便利化营商环境。

——强化国际创新合作。开展全球高端资源链接,与美国硅谷、以色列等全球创新尖峰地区共建国际创新合作园区,引进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企业、科研院所、新型研发机构、创业投资机构等。支持企业“走出去”,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布局,参加国际高水平展会,办好光博会、生博会、华创会、中国游戏节、直播节等重大品牌活动,打造国际交流合作平台。

——构建协同发展网络。深化部地、院地、央地合作,争取国家重大创新平台、基础设施、科技项目落户光谷,围绕新型通信、人工智能等领域与大院大所共建一批协同创新平台,吸引央企设立研发中心与产业基地。加强长江经济带交流合作,加强与周边地区联动协同,做实做大光谷园外园,辐射带动武汉都市圈创新发展,引领长江经济带中游“科创走廊”创新发展。

5、营造活力创新创业生态

围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需求,推进高端人才、资本等创新要素加速集聚与高效配置,优化园区城市功能配套,建设绿色低碳、产城融合的生态科技新城,提升光谷文化凝聚力与影响力,打造具有光谷特色的全球创新创业生态高地。

——建设国际人才自由港。打造“金字塔”多层次人才体系,重点引进国际知名科技奖项获得者、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国家两院院士等一批国际顶尖人才,大力引进一批产业领军人才、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壮大大学生人才、青年科创人才、工匠型专业技能人才队伍,打造汇聚天下英才的“天下谷”。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搭建高层次人才服务平台,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人才服务体系,形成人才跨国界、跨城市、跨体制自由流动的格局。

——打造科技金融创新中心。建立政府引导、多方参与、市场化运作的科技企业信贷风险分担机制,鼓励银行、融资租赁、科技担保等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引导互联网金融等新业态健康发展。完善股权投资体系,鼓励股权投资机构针对种子期、初创期企业开展直接投资,打造“天使光谷”。建立科技型企业上市梯级培育机制,支持企业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打造资本市场创新先行区。

——实施知识产权、标准、质量和品牌战略。推进知识产权创造、保护与运用,深入开展知识产权综合管理改革试点,加快建设国家专利导航产业发展实验区,建设武汉知识产权法庭,推动知识产权证券化,探索开展专利保险试点。实施标准化战略,健全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机制,实施企业标准领跑者制度,强化“光谷标准”与世界标准互联互认。推动质量强区与光谷品牌建设,设立“光谷质量奖”,推动优质品牌国际化,打造一批品牌形象突出的优势产品、企业和集群。

——打造活力生态科技新城。营造高品质城市环境,构建高水平基础教育体系和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构建便捷、智能的城市交通系统,加快建设一批高端国际社区,推进海绵城市、智慧光谷建设。优化园区空间布局,加快建设数字经济产业园、存储器配套产业园、医疗健康大数据产业园、文化科技产业园、军民融合产业园、光谷金融谷等一批专业园。加强生态园区建设,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推进全域景区化,打造天蓝水清地绿的美丽光谷。

——培育区域创新文化。厚植“敢于冒险、鼓励创新、崇尚成功、宽容失败”的光谷文化基因,倡导“产业第一,企业家老大”的文化精神,形成全民崇尚创新创业、全民支持创新创业、全民参与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加强创新文化宣传,加大对科技工作者、创业者、企业家、改革者、服务者等多类型创新主体的宣传推广力度,进一步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风尚;加强与海内外高端媒体联系,提升园区文化国际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