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智能经济带动制造业2025高阶化发展

  • 中国科技财富
  • 2016-08-05

如何看待智能经济

有人以为,智能经济(Smart Economy)是以效率、和谐、持续为基本坐标,以物理设备、电脑网络、人脑智慧为基本框架,以智能政府、智能经济、智能社会为基本内容的经济结构、增长方式和经济形态。应该说,智能经济的核心涉及人的元素、软(件)的元素、硬(件)的元素。说白了,智能经济就是将人的智慧转变为电脑软件系统,再通过电脑网络下达指令物理设备,由物理设备按照指令完成预定动作,而衍生出的新的经济形态,但它不是一种独立的产业。

按照德国工业4.0的划分,工业1.0到4.0的主要特征分别是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和智能化。但不论怎么讲,都是在解放人、释放人的因素,但只有到了智能化才是从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上对人的更大解放。如果说,机械化是用机械来代替人工劳动完成生产作业,电气化用电力的应用解决动力问题,自动化解决的是按照人的约定的、结构化的做法自动去做,那么智能化就是按照人的想法、随时随刻的、非结构化的任务去做。

当然,智能经济不仅仅是工业意义上的,但相对意义上更多的依托工业经济。从这个意义上,智能经济不仅是信息经济与知识经济结合的产物,还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业等的深度融合的主要表现。其本质,是伴随生活方式社交化的生产方式的智能化,是推进工业经济4.0、制造业2025等过程中产生的高级化经济形态。抓智能经济,就是在当前条件下,抓工业与服务业的产业融合。

如何理解智能经济的定位 和作用

我想,在这个问题上主要有三个基本判断和认识:

一是信息经济是立足工业经济发展新业态,两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构成了实体经济的主体。当前,信息技术,尤其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之所以与其他新技术不一样,是因为信息技术是最能体现或实现人的价值及诉求的技术。目前伴随信息技术的深度应用,出现了制造业服务化、服务业制造化,产品即服务、制造即服务甚至软件即服务等发展趋势,未来的产业工作就是利用信息经济打破工业、服务业藩篱,在产业融合过程中壮大实体经济,不断衍生制造业与服务业向结合的新业态。

二是信息经济+针对行业的工业经济更多的是平台经济,近似于目前所说的“互联网+”。在这里我们所说的互联网技术,可以视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集成应用。应该说,“互联网+”往往是是颠覆性的毁灭创造,需要较强跨界融合,是全新游戏规则及全新产业生态的建立者,这其中“互联网+”必然能够产生制定游戏规则、吸虹流量流水的平台。这其中,平台经济是中心化的、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往上走,核心是往虚拟空间上走,既是实现信息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抓手,也是立足实体经济发展的产业制高点与主导权所在。

三是针对行业的工业经济+信息经济更多的是智能经济,近似于目前所说的“+互联网”。也应该说,“+互联网”是适应性的技术改造,虽然存在较大路径依赖,也不过传统游戏规则及传统产业价值链的搅局者,但能够体现更加高效、便利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这其中,智能经济是泛在的、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往下走,核心是往物理设备上走,不仅是信息经济高级化的表现,也是生产、制造、研发、设计、生活的智能化。

基于这三个判断,依托工业经济、信息经济发展的产业融合,有两条主线,一个是“互联网+”,一个是“+互联网”,前者的结果及导向是平台经济,更多的是信息经济范畴;而后者的结果和导向是智能经济,更多的体现工业经济范畴。抓平台经济就是推动信息经济跨越式发展,抓智能经济就是带动工业经济跨越式发展、制造业2025开花结果。抓住了平台经济、智能经济,就抓住了信息经济、工业经济的高阶化,就抓住了新经济的新业态与制高点。

如何培育发展智能经济

在推进制造业2025、产业融合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抓手就是培育发展智能经济。但到底怎么发展取决于智能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比如,平台经济的发展规律是借助“互联网+”或者新一代信息技术一个行业、一个行或者一个一个细分市场领域的颠覆,然后出现只有第一、没有第二或者老二不好混的格局,很难出现平台企业,但一旦出现平台企业则具有强烈的“马太效应”、“吸虹效应”。但智能经济更多的是一个行业、一个行业或者一个领域、一个领域地应用智能经济模式,有的可能是智能产品、有的是智能装备、有的是智能工厂、有的是智能企业、有的是智能行业、有的是智能家庭、有的是智能政府,可以大面积的普适化推广应用。说白了,只要有成熟的新模式新技术新产品,就能找到新市场新领域,最终产生新的智能业态,或者叫做智能经济。

所以,在培育发展智能经济过程中,核心是培育供给与需求两个环节并重。而在供给侧,核心是针对行业层面的、企业层面的、甚至园区(地区)层面的,在行业层面可重点支持做智能装备的、智能产品的、社交化软件的、系统集成的等等,要强化关键技术攻关、集成及推广应用,更多的是产业政策层面的支持政策;在企业层面,针对智能工厂、智能服务或者生产商、制造商、运营商、服务商的等等。而在需求端,核心是生产方式意义上的、生活方式意义上以及公共服务意义上的推广应用,主要借助应用补贴、示范工程、政府采购等政策手段予以支持。

——本文发表于2016年第7期《中国科技财富》“新产业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