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重点产业品牌产业园区思路及对策研究项目案例

  • 长城战略咨询
  • 2018-09-21

宁波市重点产业品牌产业园区思路及对策研究项目案例

一、项目背景及客户需求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纵深推进,以信息、智能、绿色、泛在为特征的新一轮变革正加速兴起,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新模式不断涌现。城市布局产业呈现出立足科创资源、产业基础的优势,布局前沿领域、新兴领域的特征,打造具有影响力的标志性、品牌性园区成为区域加速构筑产业竞争力的战略平台,品牌性园区从功能、服务开发已经转向“科产城人”融合式发展。深圳、广州等国内经济发达城市正通过建设标志性的产业园区来加速布局引领性强、带动性广的未来产业。

纵观我市,拥有国家级开发区9家,省级开发区(园区)13家,已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载体。但存在空间布局不尽合理,产业整体层级较低,主导产业定位不明确,同质化竞争明显以及总体发展方式较为粗放等问题,缺乏引领性、品牌性园区,无法满足加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本研究报告基于对宁波市产业发展、园区发展的分析,深度把握未来重点产业发展趋势,园区发展趋势,立足我市产业发展需求,依托重点发展产业打造标志性、品牌性园区的需求,故开展本课题。

二、项目内容及结论

(一)关于发展的总体构想

项目组建议宁波市依托现有产业基础,瞄准前沿产业领域,把握产业园区建设趋势,坚持“统一规划、统一招商、统一政策、统一管理”的原则,依托现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产业集聚区块、创新创意创业等资源集聚区块,以及行业龙头企业,重点聚焦绿色石化、未来汽车两大传统优势产业,新材料、智能经济产业两大战略引领产业,以及一批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在全市范围内进行空间布局,打造区域产业分工明确、经济发展效益突出、创业创新创投完善、城市功能品质高端的品牌产业园,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形成对人才、资本、技术吸引力,促进生产、生活、生态融通协调发展,为我市在新一轮竞争中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加快推动区域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二)发展路径

坚持“产业链式发展、大企业龙头带动、科技创新平台撬动”的发展路径,遵循“把握产业发展规律、依托我市产业基础”原则,采取不同发展路径,谋划布局未来产业。

1.绿色石化,坚持“产业链式发展+科技创新平台撬动”发展路径,以下游终端消费市场需求为牵引,不断延伸石化制造业链条,强化发展石化生产性服务业,打造绿色石化品牌产业园区。

2.未来汽车,把握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新能源汽车新技术驱动型产业规律,坚持“科技创新平台撬动+产业链式发展”路径,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加快布局新技术,谋划布局未来汽车品牌产业园区。

3.新材料,以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服务链融合式发展为理念,谋划打造新材料创新源头;把握石墨烯、膜材料等前沿材料技术壁垒发展规律,坚持“科技创新平台撬动+产业链式发展”发展路径,打造新材料品牌产业园区。

4.智能经济,把握前沿产业,对技术、人才等高端、高能级要素需求门槛高的规律,坚持“科技创新平台撬动+大企业龙头带动+产业链式发展”路径,谋划布局智能经济品牌产业园区。

5.高端生产性服务业,以完善生产性服务业态,提升服务层级为核心,加快推动产业集聚发展为理念,打造集合创新、创业、创意等于一体的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品牌产业园区。

(三)产业空间布局

聚焦绿色石化、未来汽车、新材料、智能经济以及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加快打造品牌产业园区,推动我市产业高端化、服务化发展,引领区域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未来重点发展产业整体空间布局图如下所示。

1.打造绿色石化品牌产业园区

把握绿色石化产业延伸式发展、衍生式发展趋势,坚持“做强油头,做长化尾,加大研发”发展理念,依托我市绿色石化集群式发展优势,加快补齐科技创新平台不足短板,按照“3+2+X”布局思路,加快打造绿色石化品牌产业园区。“3”即镇海区、北仑区、大榭区三片联动,建设绿色石化品牌产业园区核心区。依托宁波石化经济技术开发区、宁波经济开发区、宁波大榭开发区,以及中石化镇海炼化、大榭石化、万华化学等行业龙头企业,凭借能源,乙烯、丙烯、C4、C5以及芳烃等基础化工原料优势,加快延伸和拓展产业链,发展化工新材料和石化生产性服务业,打造具有世界级竞争力的绿色石化产业集群。“2”即新建两大化工新材料专业园。充分依托镇海区泥螺山、北仑区协和地块两大片区空间优势,重点发展工程塑料、特种橡胶、电子化学品以及专用化学品等化工新材料。“X”即建设若干创新平台。以北仑区为主,加快建设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宁波新材料创制中心,加快引进浙江大学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学院、北京化工研究院等一流科研院所。

2.打造未来汽车品牌产业园区

聚焦智能网联汽车、新能源汽车等整车制造,以及汽车零部件,坚持“科技创新平台撬动+大企业龙头带动+产业链式发展”发展路径,构建“一核两翼”空间布局。“一核”即以杭州湾新区为主,打造未来汽车品牌产业园区核心区。加快推进建设杭州湾新区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创新中心建设,依托吉利—沃尔沃中国设计及试验中心、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华东分中心、杭州湾汽车学院,以及吉利与沃尔沃联合规划建设的试验场等众多平台和项目,打造集合新技术研发、汽车产品设计、检验检测、人才培养等功能于一体的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创新中心,积极争创国家级产业创新中心。“两翼”即打造南北两大生产基地。北翼,即依托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宁波梅山保税港区,重点布局整车生产制造;南翼,即依托奉化经济开发区滨海新区、宁波南部滨海新区,加快布局新能源汽车制造。同时,鼓励汽车零部件企业向南北两翼整车产业基地集聚。

3.打造新材料品牌产业园区

宁波市应立足自身产业优势,抢抓新材料产业新兴细分领域发展契机,构建“一核多点”空间布局。“一核”即以宁波新材料科技城为主,打造新材料品牌产业园区核心区。聚焦新材料产业创新发展,打造集研究开发、检验检测、标准信息、成果推广、创业孵化、国际合作、展览展示、教育培训等功能于一体的新材料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为新材料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提供全链条服务,辐射带动全市新材料产业发展,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材料产业集群。“多点”即聚焦优势细分领域建设一批专业园。重点推进江北膜材料专业园、慈溪石墨烯专业园等细分领域专业园建设。

4.打造智能经济品牌产业园区

深度把握智能经济发展趋势,遵循智能经济产业急需前沿技术撬动规律,聚焦智能经济产业重点发展领域,坚持“科技创新平台撬动+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式发展”发展路径布局智能经济产业,重点构建“1+X”产业发展空间格局。“1”即着力建设宁波前湾新区,打造智能经济品牌产业园区核心区。依托杭州湾新区、中意生态园、慈溪高新技术开发区三大产业平台以及杭州湾新区滨海新城、慈溪环杭州湾创新中心两大城市功能区,高水准规划建设前湾新区。充分整合前湾新区创新资源、产业资源,聚焦智能经济、新能源汽车、工业互联网应用、集成电路等智能经济产业领域,加快建设若干集合研发、生产、科技服务于一体的产业创新基地,我市建设成为全国知名的智能经济产业先行区、创新引领区和应用示范区。“X”即打造一批聚焦产业细分领域的智能经济专业园。加快推进宁波市集成电路专业园、宁波市工业物联网专业园、宁波市智能机器人专业园等专业园建设。

5.打造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品牌产业园区

以提升我市生产性服务业业态层级,补齐短板为理念,重点构筑“一心两园”空间发展格局。“一心”即建设甬江科创大走廊,打造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品牌产业园区核心区。依托宁波新材料科技城、南北高教园区、鄞州南部商务区以及东钱湖周边部分区域,高标准规划建设甬江科创大走廊,围绕科技创新、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创业孵化等功能布局,着力打造集创新、创意、创业功能于一体的高端生产性服务业中心,推动甬江科创大走廊建设车鞥为创新要素最密集、创新产出最高效的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科创中心。“两园”即聚焦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创意设计建设两大专业园。即依托宁波国家高新区软件园、智慧园,在高新区谋划建设“宁波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专业园”;依托宁波和丰创意广场,加快建设宁波市创意设计专业园。

三、咨询评价

2018年07月31日,宁波市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组织园区、产业等相关专家,召开了《宁波市重点产业品牌产业园区思路及对策研究》(以下简称《研究报告》)专家评审会。专家评审组听取了成果汇报,并通过质询讨论,形成以下意见:

1.《研究报告》基础工作扎实、思路清晰、方法科学,对宁波市产业及布局现状,以及城市产业布局及园区发展新趋势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

2.《研究报告》提出的宁波市布局重点产业的判断,产业空间布局思路、发展路径,以及重点提出打造绿色石化、未来汽车、新材料、智能经济以及高端生产性服务品牌产业园区,符合我市产业空间布局的现实需求,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行业发展趋势,具有一定的前瞻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3.《研究报告》提出完善创新创业生态、推动产业高端化发展、强化规划引领制度保障等三大举措,对推进品牌园区建设有参考意义。

《研究报告》框架合理、结构完整、内容详实,符合合同要求。专家组一致同意通过评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