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高新区绩效考评咨询案例

  • 长城战略咨询
  • 2019-07-11

一、项目背景及客户需求

(一)项目背景

2017年,成都高新区在全国高新区排名中由最高时的第3名下滑至第8名,尤其是在高质量发展指标上下滑幅度较大,引起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成都高新区作为成都市经济发展的核心支撑,是整个成都市经济总量最大、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经济发展质量最优的区域,在全国高新区的竞争力减弱将直接影响整个成都市乃至四川省的竞争力。对此,市委书记范锐平要求,成都高新应找到排名下滑的原因,将重回前三作为念兹在兹的重要目标。对此,成都市委督查室、市委编办与成都高新区目督处组成了联合课题小组,将高新区体制机制改革和绩效考评改革作为突破口,提升高新区综合竞争力。

(二)客户要求

由成都市委督查室、市委编办和高新区目督处组成的联合课题小组委托长城所就成都高新区体质机制改革与绩效考评改革进行深入研究,提出精准可行的解决方案。主要要求有以下几点:1.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全面梳理成都高新区在体制机制和绩效考评中存在的核心问题;2.调研苏州、深圳等先进地区,同时对比全国主要高新区管理体制和绩效考评经验,总结先进地区的成熟做法,为成都高新区体制机制与绩效考评改革提供思路借鉴。3.高质量完成项目研究报告,在报告中提出成都高新区管理体制与绩效考评改革方案。

二、项目主要内容与结论

(一)主要内容

1、成都高新区目标绩效考评体系摸底

深入调研成都高新区现有的目标绩效考评体系,重点分析成都高新区目标绩效考评的考核导向、指标体系设计、考核办法、考核结果应用等,摸清成都高新区目标绩效考核体系基本情况,结合成都高新区目标绩效考核体系存在的问题及改革需求,理清赴外地调研思路,提出赴外调研建议。

2、国内发达地区产业功能区目标绩效考评体系调研

重点调研苏州市、深圳市产业功能区目标绩效考评体系的设计及管理办法,深入分析其考核导向、指标体系设计、考核办法、考核结果应用等核心内容,搜集武汉、济南、西安等兄弟城市产业功能区目标绩效考核评价经验,总结、提炼先进做法,进而分析产业功能区目标绩效评价领域呈现的新特点、新方法、新趋势等。

3、成都高新区目标绩效考评体系设计

深入分析成都高新区在产业园区目标绩效考评上存在的问题及其与先进园区存在的差距,结合成都市高新区产业发展战略及高新区自身特征,对标先进,借鉴其它成功园区优秀经验,设计满足发展需求的成都高新区目标绩效考评体系,助力成都产业结构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

(二)项目结论

在管理体制上存在五个不相适应。调研发现,高新区管理体制机制与新时期工作要求还有一些不相适应的地方:一是省市放权赋能不足与高新区跨区管理四大功能区、参与世界一流园区竞争的要求不适应;二是产业发展局与高新区综合管理部门职能划分不够明确,与建设产业生态圈构建全链条产业推进模式的要求还不适应;三是产业发展局对功能区主要履行管理职能,没有充分履行发展职能,功能区推动力量不够聚焦、推动力不足,与做实功能区、强力推动主导产业发展的要求不适应;四是功能区人员管理体制改革不够彻底与聚集优秀人才、最大限度提升人员激励水平的要求不适应;五是缺乏有力的责任共担、利益共享机制与引导各类资源要素打破地域限制和行政壁垒,推动实现跨行政区域错位协同发展的要求不适应。调研组认为,下一步应强化省市对高新区放权赋能,强化高新区对功能区放权赋能,以做实做强产业功能区为目标,构建统分结合、权责清晰,体现专业化、扁平化、市场化的功能区管理体制。

在绩效考评上未能突出产业发展功能。对标《国家高新区评价指标体系》《成都市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试行)》,改革创新成都高新区的绩效考评体系,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受高新区承担了准行政区的职责和任务,在属于属地管理责任的公共事务和社会事务等共性指标设置上需与其他区(市)县保持基本一致,分值权重也无较大差别。2018年,成都高新区目标绩效考评体系虽然吸收了科技部相关指标,但这些指标考评比重仍然不高。下一步,还需继续创新成都高新区目标绩效考评体系,指标设置向重点考评高新区高质量发展水平转变。

三、咨询成效

项目整体节奏良好,调研深入、问题分析精准,得到了课题组领导的肯定,在课题尚未完全结题时,成都市委编办就已将课题核心思想上报成都市委书记,并获得批示。在高新区后续的机构改革中,大体按照报告提供的思路进行了推进。201812月,市委市政府出台的《成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条例》,明确提出要对成都高新区进行单列考核,是对课题意见的直接深化。成都高新区遇到的问题以及述求在全国高新区中具有普遍性,课题经验及成果值得其它类似课题深度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