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机遇、释放潜力 推动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

  • 科技日报
  • 2020-08-14

“面向国家战略需要和地区产业发展需求,吸收多方参与,以‘一城多园’模式共建中国西部科学城,布局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平台。

王志辉 周 涛 周 雪

2020年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时指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有利于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打造内陆开放战略高地”。5月22日,李克强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时也提出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京津冀”“粤港澳”“长三角”是中国公认的三大经济增长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上升为国家战略,未来将有希望成为“中国经济第四增长极”,在中西部形成引领发展格局。

内陆开放发展需“第四极”崛起

成渝双城经济圈处于东西结合、南北交汇的中间地带,是“一带一路”建设和“西部大开发”“长江经济带”战略的交汇点,有利于打造内陆开放战略高地。

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是中央对区域经济布局的重大战略安排。2019年中国GDP前十的城市中,长三角有3个、粤港澳有2个、京津冀有2个、成渝有2个,足可见成渝双城在中国头部中心城市中的地位与作用。成渝城市群总面积18.5万平方公里,2018年该片区常住人口近亿人,地区生产总值5.63万亿元,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1.93%、6.89%和6.25%,已是中国中西部最具竞争力的城市群之一。在国家区域经济布局中,作为中西部引领的中心城市与城市群,成渝双城经济圈毫无疑问要发挥“第四极”的作用。

国家经济回旋空间需要“第四极”崛起。成渝地区历史上一直是国家的战略大后方,是中国经济最大的回旋空间。双城经济圈的发展建设将带动周边乃至西部发展,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助力中国经济发展并增强发展韧性,以应对国内外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未来成渝地区将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和长江经济带在地理空间布局上共同形成一个巨大的菱形经济圈,大幅提升成渝在全国发展版图的战略地位和节点地位,有助于实现先进生产力的有效牵引,构建起中国经济增长的“基本盘”,最大限度实现全国区域经济均衡可持续发展。

内陆开放发展需要“第四极”崛起。随着互联网的虚拟连接和航空、高铁的加速建设,内陆开放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当前我国采取陆海内外互动,东西双向互济,开始进入海权、陆权并重的阶段,开放局面逐渐从“向东是大海”式的开放过渡到“向西是高地”“向东开放与向西开放并举”。成渝双城经济圈处于东西结合、南北交汇的中间地带,是“一带一路”建设和“西部大开发”“长江经济带”战略的交汇点,是打通“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的重要战略支撑,有北向渝新欧和蓉欧班列、南向陆海新通道以及东向长江黄金水道等大通道资源,2018年成渝两地中欧班列开行数量占全国所有城市的47.7%。成渝双城经济圈将是开放的“第四极”,有利于打造内陆开放战略高地。

在新经济发展上“动得快”

成渝地区正在大力集聚人才、技术、资本、信息、数据等要素,释放场景、制度、文化与市场的潜能,具备成为新经济地理高地的潜力。

以成都、重庆为代表的成渝地区虽深居内部,但在新经济发展上“醒得早、动得快”,成都是全国第一个把新经济作为核心发展战略的城市,重庆基于制造业基础优势提出“大数据智能化”战略。成渝地区正在大力集聚人才、技术、资本、信息、数据等要素,释放场景、制度、文化与市场的潜能,具备成为新经济地理高地的潜力。

成渝双城经济圈有一批新赛道蓄势待发。新赛道具备跨界属性,有爆发式增长潜力和海量市场前景。例如,成渝地区汽车、电子信息产业已经崛起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产业集群,未来将成为大数据智能化技术的重要试验场,有望实现更多“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智能网联汽车等新赛道的崛起。

成渝双城经济圈创新创业生态加速完善。优良创新创业生态是新经济的土壤,是高质量增长的动力源。成渝地区拥有良好的创新创业基础,成都是第四届全国双创周活动主会场,成都的“菁蓉汇”“创交会”及重庆的“智博会”“英才大会”已成为闻名遐迩的创新创业平台。当前,成渝双城经济圈被赋予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重任,中国西部科学城、成渝科创大走廊、“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等创新平台正在统筹谋划中。两地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动协同创新,成都高新区、重庆高新区明确提出“一城一廊一高地”“一区一港一机制”的联动举措,共建科技创新中心。

成渝双城经济圈在场景创新方面走在前列。场景是新技术的实验室、新生态的聚合器、新经济的超级孵化器,已成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发展的新竞争点。当前,成都率先提出并发布“城市机会清单”“疫情防控能力清单”“1000个新场景计划”,重庆大力推进智能城市、智慧港口、智慧港区建设。成渝地区拥有1亿多人口、近7万亿经济总量,成渝两地常驻人口在全国城市中排名第四和第一,汽车保有量在全国城市中排名第二和第三,雄厚产业、大量人口、海量需求下将有巨大的场景空间。

努力提升区域整体发展势能

强化区域优势产业规划协作,打造一批世界级产业集群试点,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与供应链体系,形成世界级产业集群。

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尤其是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发生重要变化。成渝地区要打造“中国第四增长极”,必须大力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推动新赛道、新场景、新基建的布局,携手打造创新创业与新兴产业发展共同体,开展立体式、全方位的跨区域协同创新试验,提升区域整体发展势能,以新经济引领中国第四增长极的崛起。

第一,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培育新赛道新增长点。一是世界级产业集群是经济中心形成的重要标志,鼓励建设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产业体系,协调整个地区港口、物流、金融等产业配套资源,围绕电子信息、汽车制造、生物医药、文化创意等优势领域,强化区域优势产业规划协作,打造一批世界级产业集群试点,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与供应链体系,形成世界级产业集群。二是赛道是发展新经济的新抓手,要重点围绕互联网医疗、数字文创、智慧物流、互联网教育等主赛道,培育“AI+”“物联网+”“文化+”“生物+”“区块链+”等跨界融合新业态,大力开展产业创新,通过产业互联网平台等形式推动成渝地区产业能级提升。

第二,优化创新创业生态,建设科技创新中心。一是统筹布局科技创新地理空间,建设全球重要的创新经济带,以高新区、科学城、科技城为重点打造科技创新极核,以创新型城市、创新城区、大学校区、创业街区为重点构建科技创新网络,以大科学装置、研究型大学、新型研发机构等为重点提升科技创新能级。二是面向国家战略需要和地区产业发展需求,吸收多方参与,以“一城多园”模式共建中国西部科学城,布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平台。三是建设成渝科创大走廊,布局成渝科创资源共享平台、成渝产业技术研究院、成渝科创母基金等创新平台,策划举办成渝创新创业系列活动,组建成渝高新区、孵化器、大学科技园、双创示范基地等各类联盟。四是加快培育一批引领性新经济企业,壮大高新技术企业队伍,加快挖掘培育新经济高成长性企业。

第三,打造改变世界级的原创场景。成渝地区要把握新基建机遇,布局信息基础设施,打造一批伟大企业主导的改变世界的特色场景。一是围绕智慧城市、文化创意、能源经济、生物医药、农业经济等打造城市大脑、数字文创大脑、能源大脑、健康大脑、农业大脑等,打造数字大脑场景。二是依托天府新区、东部新区、两江新区、重庆科学城等新区建设,打造智慧生活、公园城市、城市绿道等场景,这些新区有望成为成渝地区最新生活技术“试验场”。三是打造现代消费场景,打造一张脸刷成渝的“无人无接触”消费场景。

第四,开展新经济治理与制度创新,释放发展活力。一是加大新经济制度与政策供给。针对数字文创、数字诊疗、互联网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等制度创新需求较强烈的赛道,进一步感知企业的制度需求,感知新场景的发展变化,提供包容审慎监管制度,运用数字化技术推动精准预测、敏捷治理。二是开展监管创新。针对新场景内的新业态,适当放松监管约束,推进有弹性的差异化监管。三是打造统一的市场平台,推进成渝双城经济圈规则体系共建、创新模式共推、市场监管共治、市场信息互通、信用体系互认等,破除体制机制和政策对跨区域市场化的局限和约束。

(作者单位:北京市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