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新版评价指标, 推动国家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 长城战略咨询
  • 2022-02-18

国家高新区评价指标体系是科技部对国家高新区的评价工具与发展导向标。2021年4月,科技部立足新阶段新要求,深入贯彻落实国发〔2020〕7号文的,修订印发了《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下简称新版评价指标体系)。新版评价指标体系对指引国家高新区发展方向、推动国家高新区实现和引领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老牌高新区和新升级高新区都应给予高度重视,深刻理解分析评价指标变化和导向,立足各自不同问题找准定位、各有所为,探索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新打法,更好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两区”建设目标。

一、新版评价指标体系的变化和导向

新版评价指标体系包含5个一级指标,46个二级指标,其中定量指标41个,定性指标5个,与2013版相比增加了1个一级指标和6个二级指标,减少了3个定性指标。总体来看,新版评价指标体系深入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新发展理念,更加突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生态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等,具体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强调培育新动能、新产业、新业态。培育壮大新动能是推动园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新版评价指标体系更加重视园区数字产业等新产业新业态的布局、培育,增加了数字产业相关企业营收占比二级指标,并通过7个“当年增量”型指标来衡量园区经济发展(新增营业收入)、创新创业活力(在孵企业、新注册企业)和企业培育成效(净增高企、新晋瞪羚企业)。

二是更加重视企业梯度培育与国际化发展,直接考核12个“企业数”。新版评价指标体系把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作为重点,突出科技型企业、高成长企业等新生力量的培育发展。围绕科技型企业成长路径,设置了对科中小、高企、瞪羚、获得风投企业、上市企业、“双五”企业等不同发展阶段企业主体的梯度考核指标。同时更加重视国际化发展,增设了整合国际创新创业平台资源(设立境外研发机构)、申请境外商标和发明专利等“走出去”的企业数指标,引导提升园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表1 新旧评价指标体系中的“企业数”指标对比

“增量型指标”选取标准:一是指标本身为增量指标,考核 “新增/净增/新晋”情况;二是指标内涵指向新动能、新产业培育。

三是突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精心设置研发相关指标。为应对国际形势变化,切实推动高新区转变发展方式、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新版评价指标体系在研发相关指标设置上颇为考究。一方面从创新效能出发,新设“每千万研发经费支出的发明专利申请数”,考核园区企业的研发投入产出效率;另一方面从研发条件着眼,加大对依托企业建设的国家级研发机构考核权重(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数*3计算),突出支持以企业为主体的国家级创新平台建设。

四是强调“绿色、共享”发展理念,新增“绿色发展和宜居包容性”一级指标。绿色低碳、包容共享发展是实践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体现和保障。新版评价指标体系重点引导园区绿色低碳发展(能耗、碳排放),改善人居环境(医院学校数),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房价收入比),推动园区产城融合发展,建设生态环保、宜居宜业科技新城方面的成效。

表2  “绿色发展和宜居包容性”9个二级指标

五是探索分类评价和指导机制。东中西部的高新区由于不同发展阶段、资源禀赋及发展基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不尽相同。新版评价指标体系按照“东部地区高新区更加强调创新和产业发展,对西部地区高新区更加强调绿色和生态功能”的原则,通过对5个二级指标设置不同的加分系数,对四大区域的高新区进行差异化考核,促进各高新区发挥比较优势、协调发展。

表3 四大区域分设不同加分系数的5个指标及加分原则

六是更加注重地方对高新区的支持。国发〔2020〕7号文提出地方政府承担高新区建设的主体责任,引导地方政府加强对高新区的重视以及高新区对地方发展的支撑作用。新版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设置高新区占所在城市GDP比重、管委会可支配财力等指标,注重考察高新区对所在城市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

二、新老高新区各需关注的重点问题

169家国家高新区队伍中,54家老牌高新区和115家新升级高新区在建设年限、发展阶段、发展水平、创新资源禀赋等方面不尽相同,规模体量差距较大。2019年营收过千亿的老牌高新区有90%以上,而新升级高新区仅有约23%;另有40%的新升级高新区营收低于500亿元。在新版评价指标体系下,老牌高新区和新升级高新区各自面临不同的问题,具体来看:

老牌高新区需进一步提升在全国乃至全球的影响力和引领性。大部分老牌高新区营收超过千亿,但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产业标签尚不突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相对较少,对所在地区发展的引领和支撑能力不足。与硅谷等创新尖峰相比,中关村、深圳等一流园区在数字技术原始创新、新赛道培育等方面仍有较大差距;2020年仅有15家老牌高新区培育出独角兽企业;杭州、合肥等一流园区占城市GDP比重仅为11%,未达到国家高新区占全国GDP比重12.3%的平均水平。

新升级高新区需重点突破“零指标”,加快完善双创生态。新升级高新区大多在全市的发展位势低,存在发展观念滞后、管理体制机制不顺、“一区多园”尚未做实、统计力量薄弱等问题。2019年,在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级研发机构、瞪羚、获得风投企业等指标数据是“零”。2019年,仍有相当数量的新升级高新区没有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37.4%没有瞪羚企业,4家园区净增高企数为零甚至负值。

三、推动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新版评价指标体系对国家高新区高质量发展提出新要求、新导向,新老高新区都应聚焦新版评价指标体系,分别找准突出问题,在相关重点工作上加强作为。

一是深化对综合评价体系的认识,强化顶层设计。统计评价是高度复杂的系统性工作,不仅局限于园区管委会或科技管理单一部门,更需要高位推进,统筹调动市级相关部门的力量。要强化顶层设计,构建“指标-工作-政策-考核”四位一体工作推进机制,积极争取市委市政府支持,将指标提升转化为各部门具体工作,对应分解到相关部门,并纳入到年度部门考核,促进目标任务落实,推进高新区高质量发展。

二是构建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启动高技术高成长企业梯度引培计划,构建“初创型科技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高成长企业(瞪羚独角兽企业)-上市企业”企业培育全链条总库,对不同类型企业分类指导,精准施策。利用大数据技术开展高技术高成长企业挖掘和培育工作,结合企业画像精准匹配各类政策和创新服务。针对不同梯度企业的发展特点,研究制定企业梯度培育差异化扶持政策。

三是老牌高新区要谋划有显示度的品牌工作。核心是在支撑国家及区域创新战略中走在前列,谋划布局科学城、大科学装置等重大创新平台载体,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在原始创新、基础创新和重大科技创新方面做出引领。大力发展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瞄准国际先进水平,加快培育世界级创新型产业集群,同时,要主动谋划布局未来产业,抢占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制高点,在国际化、新产业培育等方面做出示范。聚焦新动能新赛道培育,组织策划场景发布大会、新物种发布大会、未来产业论坛、国际创新创业大赛等提高知名度的品牌性活动,打造全球影响力。

四是新升级高新区要聚焦重点指标努力破零。新升级高新区要围绕双创生态建设寻找突破口,建立“破零指标”工作清单与“指标到人”工作机制,逐项深度研究落后的原因,抓主要问题并研究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法路径,定期开展指标提升工作动态调度会,动态监测指标提升情况。出台相关配套政策措施,强化资源链接,培育双创生态,将减少零指标作为年度评价的核心目标,并与园区管理体制改革、治理能力提升、产业结构升级等相关工作相挂钩。

五是因地制宜建立适应高质量发展的管理体制。一方面要转变过去仅以数据纳统为主的“一区多园”模式,在统计数据、申报项目、考核评价、发放奖励、资金支持等多方面加强高新区管委会对分园的协调指导、管理与服务,做实“一区多园”,从协调型向实际管理型转变,逐步实现统筹领导、统筹规划、统筹管理、统筹招商、统筹建设“五统筹”管理。另一方面要依据园区所处发展阶段、管辖范围及所在城市发展水平,合理处理社会事务关系。对于发展相对成熟、属地有能力提供良好配套的园区,要聚焦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主责主业;对于发展相对靠后的园区,要统筹好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和社会事务的关系,适当承担社会事务管理职能,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人才集聚的小生态和小环境。

六是加强火炬统计工作力量。统计工作是评价工作的基础,应该高度重视、应统尽统。加强火炬统计培训,优化火炬统计管理工作机制,指定专人专班负责火炬统计,并要与地区统计部门加强衔接。定期组织培训,围绕科技创新、企业培育、产业发展和政策创新等方面加强培训,推动高新区率先进行认知升维,更好地服务于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